主题词:保险业

理性看待保险业的投资与回报

2008-10-28 中国文化投资网
 

  几年之中,投资型的保险产品逐渐成为各家保险公司新的赢利增长点。与此同时,经过媒体狂轰滥炸地渲染和宣传,投资型的保险产品成为市民保险理财的首选。

 

  在所谓“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不断传来保险公司投资失败、资金浮亏的消息。虽说通过金融危机看保险投资回报,似有横插一扛之嫌,但思考一下当前保险业弥漫的“买保险唯求投资回报”的浮夸之风,仍有一种醒目的警示作用。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股风气是从若干年前市场推出投资型保险产品时蔓延开来的,至今至少已有八九年之长了。较早之前,由于保险的投资仅限于储蓄与买卖国债,给投保人的回报虽稳定但却十分低廉,并直接影响到了保险公司长期的偿付能力。于是乎,在一片“拓宽保险投资渠道”的叫喊声中,一种全新的、既有保障又有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应运而生。众多保险公司纷纷将投资型的保险产品作为自己占有市场的主打手段。

 

  几年之中,投资型的保险产品逐渐成为各家保险公司新的赢利增长点。与此同时,经过媒体狂轰滥炸地渲染和宣传,投资型的保险产品成为市民保险理财的首选。保险代理人推荐保险产品言必称投资回报,而大多市民买保险头一句话就是几年后我可拿多少钱。“买保险唯求投资回报”成了整个保险市场的主旋律。

 

  在这种理财思路下,市场对保险产品的高期望值也就成了必然。一边是保险公司募集大量资金,寻求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一边是保险代理人推销保险产品,将投资回报吹到无限的想象空间之中。于是,无数市民置自身保障而不顾,倾其家产购买回报高的保险产品。关于这点,只要查查几年来保险公司的保费比例就可看得真真切切。一时间,保险似乎成了除股票、基金之后又一个巨大的投资市场,而与此同时,保险的保障功能却成了一种附加值、一种点缀。

 

  但,将保险产品的投资功能无限放大的倾向是十分危险的。人们对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忘得一干二净,却对投资回报斤斤计较,保险本应有的保障功能,被急功近利的理财功能所取代。而一旦人生的风险突降,家庭和个人就遭到了难以想象的损失,所谓理财的作用,在这样一种风险中也就荡然无存。

 

  另一方面,由于保险公司通过推出投资型的保险产品聚拢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在急于寻找出路的同时,当然也对保险企业的经营者形成了相当大的压力。而压力之下,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便成了首选。如果政府部门对这些高回报高风险的项目网开一面,那么保险的投资风险也就自然大大增加,一旦风险失控,危机便也降至。

 

  有识之士曾十分明确地指出:在金融衍生品投资领域过于激进,是这次金融危机中最应该吸取的教训。对保险产品的投资功能,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建立一种合理的期望值,是当前对投资类保险产品一种重要的认识。这样一种认识,无论对保险公司,对投保人都是十分必要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合理的期望值,并不单纯地指保险产品投资回报的一种合理的区间值,更是指对“这种投资有可能全军覆没”必须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因为,一旦遭遇投资市场的不景气甚至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保险产品的投资失败同样会使投保人倾家荡产。这决非危言耸听,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境遇。

 

  保险公司经营的是风险。投保人买产品,求的是风险保障。这种保障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对生命的保障上。投资回报只能是也仅仅是保险产品销售的亮点,决不是卖点。从这一简明的道理出发,保险经营最讲究的是稳健。纵观多年来保险市场之所以充斥着销售误导,很多情况下都是保险双方买卖保险言必称投资回报。相关政府部门虽然偶尔也有提醒,但却无强有力的举措。结果保险保障之本意倒成了点缀,这恰恰是犯了保险大忌。

 

  所以,在当下金融风暴横扫全球的大背景下,我们不但需要采取必要的手段,遏制唯图投资回报之风。我们更需要深思:为什么市场会置保险的基本功能而不顾,一味去疯狂地追逐高风险的资本市场?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