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保险

保险业翘楚处境尴尬,目光聚焦新兴经济体

2008-11-28 中国文化投资网
 

  危机来临,金融巨擘轰然“倒下”,保险业翘楚处境尴尬,世界将目光更多地聚焦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市场。

 

  对此,一位多年研究中国保险市场的分析师表示:“中国保险业选择趁‘机’转型,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他告诉记者,今年第三季度以来,各家保险机构或主动或被动地改变策略,无论是战略规划、产品设计,还是销售渠道都有所变化。

 

  战略:抄底海外

 

  习惯了引进外资的中国保险业,终于在“现金为王”的当下,找寻到了“走出去”的最佳时机。

 

  作为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自然成为这场“抄底海外”大戏的绝对主角。于是,有关“中国人寿有兴趣购买美国国际集团(AIG)的部分业务,特别是它在香港、新加坡和韩国业务”的传言甚嚣尘上。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中国人寿可能希望通过海外收购的方式将部分外汇资金使用出去。根据公司发布的三季报,中国人寿账面有45亿美元现金,“如果不动,其巨大的汇兑损失不可避免”。

 

  “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同时也带来了百年一遇的机会,现在进行海外投资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候。”中国人寿总裁万峰最近的表态,又让市场平添了几分猜测。他表示,目前已经有项目在洽谈,相信中国人寿的外汇资金很快将有用武之地。

 

  中国保监会国际部主任孟昭亿随即作出回应称:“目前没有听说,我认为中资保险机构不太可能购买AIG的资产。”而记者从消息人士处了解到,很有可能由一家中资银行完成对AIG亚洲业务的收购,“但是,这可能涉及银行业与保险业的混业经营和监管等政策性问题”。

 

  除了中国人寿与AIG传出“绯闻”外,一些中小型保险机构似乎也对“抄底海外”蠢蠢欲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机构都认为,金融危机对于资本充足的企业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排除在市场允许的情况下“出手”。

 

  不过,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提醒说:“中资保险公司在进行海外抄底时,应该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他认为,目前,一些海外保险机构的损失并没有“见底”,还不能准确估算其市值,必须谨慎地选择收购时机。

 

  产品:回归保障

 

  “鉴于资本市场的萎靡不振,保险公司在推出产品时纷纷回归保障。”保险业内人士指出,与上半年新型寿险产品(投连险、万能险、分红险的统称)一统天下的销售情况不同,第三季度以来,各家险企转战传统保障型产品市场。

 

  以上海保险市场为例。数据显示,仅今年10月,上海新型寿险产品保费收入实现21.95亿元,环比下滑24.65%,同比微增5.66%。在被统计的33家中外资寿险公司中,共有31家开卖新型寿险产品,24家公司出现环比下滑迹象,其中11家公司的新型寿险保费下滑幅度超过平均水平,下滑幅度最多的达到91.4%。

 

  细分至具体险种,10月份,上海投连险、万能险、分红险的保费收入分别为:1.64亿元、5.09亿元、15.22亿元,环比分别下滑约11.2%、33.7%、22.4%。去年同期正是投连险销售火爆时,基数过高导致投连险保费收入同比下滑高达78.2%,而万能险、分红险同比上涨8.2%、78.1%。

 

  瑞泰人寿副总裁兼首席精算师宁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中国资本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持续走低,是新型寿险产品销售衰退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建议,在如此动荡的环境下,应该更加合理地分配资金,适当地调整账户投资比例。

 

  与此同时,大部分保险机构在第三季度伊始,便设计推出了传统保障型产品。“这些保障型产品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一家大型寿险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市场并不适合发展投连险、万能险等新型寿险产品,人们的投资风险意识还不够高。相比之下,消费者对于医疗、养老的需求正在日趋高涨,也不会随着资本市场的起伏发生改变,“因此,保险公司将注意力集中在传统保障型产品上更加合理,也符合市场需求”。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