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银行

危机给私人银行带来机遇大于挑战

2008-12-05 中国文化投资网
 

  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国内私人银行发展遭遇阶段性困难当前不少私人银行的主打产品多半依靠QDII渠道进行投资,而随着海外金融市场暴跌,QDII普遍净值巨亏,且新品问世速度明显放缓,私人银行的产品优势不再明显。有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国内的私人银行还处于以产品销售为主导的初级阶段,产品优势不再,私人银行几无亮点可现。

 

  与之相反,一些海外机构却对中国的私人银行持有乐观预期。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其近期公布的年度财富报告《动荡时期的财富机会》中称,今后五年,在欧洲和北美财富管理出现负增长的同时,中国内地将继续乐观增长,金融危机是中资银行发力私人银行业务的好机会。

 

  全球金融危机当前,私人银行对于中资银行而言,究竟是“鸡肋”还是“鸡肉”?

 

  是否有足够丰厚的客户资源来支撑众多私人银行的发展?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大?中国私人银行离成熟的私人银行究竟有多远?

 

  “不管经济如何动荡,富人都有对其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需求。经济不景气,有钱人更需要对其资产进行妥善管理。”瑞士银行执行董事马蓉表示。

 

  富不过三代,是中国的一句古训。马蓉表示,如果财富不经有效管理,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传承率是70%,从第二代到第三代是10%。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的第一批富人。30年过去,财富正处于从第一代富豪向第二代富豪传承阶段,中国富人管理财富的意识与需求才刚刚启动,财富管理在中国必将方兴未艾。

 

  对私人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坚定看多是主流意见。日益庞大的富裕人口和他们掌握的庞大财产让多家银行看到了市场机会。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由于欧元贬值、金融危机以及财富配置特征的影响,2008年中国的财富管理资产总额将取代德国,排名全球第四位。此外,未来五年中国财富管理资产仍将保持20.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至2012年达到8.09万亿美元的总规模。

 

  金融危机给中国私人银行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欧美银行大多因此次金融危机蒙受了巨额损失,伴随着一次次资产减计,声誉每况愈下。在中国,尽管政策允许外资银行本地注册,并提供本币零售业务和个人财富管理服务,但以往多年管制使其零售网络很不健全,客户面较窄。而次贷危机的无底洞让亚洲,尤其是中国大陆成为较为安全的投资“避风港”,一些中国富裕人士可能更倾向于将其资产留在中国境内。

 

  “我们现在的客户群体达到400,储蓄有900亿元,代理保险金额排名全国第四。我们认为自己具备了做私人银行的客户基础,不愿意失去这个先机,更不愿流失掉自己的高端客户资源。”北京农商行的一位管理人员如是表示,尽管他还并不确定中小银行是否适合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虽然对私人银行的前景看好,然而私人银行在中国的现状却堪比“鸡肋”。有业内人士抱怨,现在私人银行赚不到什么钱,一个项目的收入还不到对公业务的120。甚至有人认为私人银行和财富中心的惟一区别是前者比后者的咖啡高级一点。中国私人银行离成熟的私人银行究竟有多远?

 

  “私人银行,最终打交道的还是人。在瑞银,私人银行更看重对人的服务和产品。客户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瑞银的目标就是帮助客户达到或超过其预期目标。”马蓉表示。

 

  对仍以产品销售为主导的国内私人银行来说,上述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标准显然在短期内还难以达到。

 

  产品、服务和人力资源是当前国内私人银行的三块短板

 

  目前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还刚刚起步,硬件是建立得相对比较豪华的银行中心。银行中心里面,有桥牌室、棋牌室,甚至有红酒屋、雪茄吧,但提供的服务于贵宾理财区别不大。员工没有足够的培训,服务水平和咨询水平还不是很高。

 

  从服务内容上来看也是以产品销售为核心,投资咨询类服务还是停留在顾问阶段,仅仅是服务理财的升级版。像遗产的筹划、信托、艺术品、奢侈品投资类的顾问还没有提供。产品方面基本没有差异,同质化比较严重,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私人银行在中国发展遭遇阶段性困难,与当前中国人的财富管理观念也有关。国外的财富传承已经进行到第三代、第四代,而中国富豪多是第一代创业富豪,他们的投资行为、理财意识决然不同。这就势必造成国内的私人银行与国外有鲜明不同。

 

  “私人银行在中国目前还停留在宣传教育阶段。”渣打银行私人银行中国区总监陈庆女士表示,她在和私人银行客户接触中,某些客户甚至会问她这样的银行做不做转账服务。

 

  看来,打造国外真正意义上的私人银行可能在现阶段是不现实的。考虑在目前情况下如何开展服务,也许更为重要。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