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戏剧

戏剧要提高对现实生活的发言力度

2008-05-15 中国文化投资网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明年是国庆60周年。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等单位近日在杭州召开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研讨会。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要捕获时代机遇,提高创作水平,努力提升戏曲对现实生活的发言力度。

 

  现代戏都市题材失语

 

  研讨会上,戏曲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的现代戏创作,无论将题材怎么分类,农村题材都占了较大比重,以至于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几乎成了现代戏的代名词。从《十品村官》《乡里警察》《小村故事》到《蚂蜂庄的姑爷》,从《鸡毛蒜皮》《红果红了》《梨子熟了》到《女儿大了桃花开了》,这一长串现代戏里,许多名字都与“村”有关,讲的也都是“村”里事。豫剧《村官李天成》作者姚金成分析:“现代戏对都市生活失语,对城市叙述不到位,可能与戏曲是在农业文明中产生的有关。村庄、山林、小溪,传统的乡土社会关系,用戏曲诠释起来非常自然。而戏曲中虚构的矛盾冲突,放在高楼大厦之间,似乎比较突兀。”他坦言:“写都市题材的戏,我底气不足,因为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没完成,只能望而却步。”

 

  农村戏农村遭到冷遇

 

  现代戏在都市失声,在农村境遇也不妙。淮剧《十品村官》的作者陈明指出,农村题材的戏剧作品不少,但真正受农民欢迎的却不多,原因在于创作者居高临下,总是以教育或同情的姿态出现,缺乏对农村、对农民真正意义的尊重。他不客气地批评:“滥施同情就是矫情,就是作秀。这种化了妆的脸谱和做作的演出,拉远了与农民的距离,难怪会遭冷遇。”眉户戏《迟开的玫瑰》作者陈彦也说,时下包括文学在内的各个艺术门类的边缘化,很大程度是因为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发言苍白无力。他强调:“写现代戏不是罗列生活,观望、顺从甚至顺应的态度都是不行的。剧作家只有紧贴大地,格物致知,走进真实世界,走进老百姓的心灵,才可能提升戏曲对价值引领的发声能力。”

 

  写戏不要把人物写死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顾问曲润海表示,就表现现实生活而言,戏曲虽有成绩,但与小说、话剧相比,仍有明显差距,缺少有深度有震撼力的作品。戏剧家要去写人们关心的事,像沪剧《明月照母心》写教师的崇高责任,川剧《山杠爷》写农村干部不懂法,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写打工潮带来的情变等,这样的戏触到了人们的痛痒,打动了人们的心灵,就赢得观众,赢得市场。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好多写好人好事的戏,似乎非要把人物写到死不可,无非是想说我写的人物已经盖棺论定了,而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对人物了解不多不深,想讨巧,以为写了死,就会催下观众的泪来,其实多数并没有催人泪下的效果。他认为,现代戏创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开阔视野,有效积累,才能推动整个戏曲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革新。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