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交响乐团

中国的交响乐团正从睡梦中醒来

2008-05-15 中国文化投资网
 

  借着“中国交响乐之春”演出季的平台,目前已有14支国内交响乐团相继亮相国家大剧院,不过大多都匆匆而过,难聚关注目光。是北京观众口味太挑剔?还是大家对地方乐团仍用旧目光审视?中国交响乐生存发展正处于何种状态?

 

  从“觉得丢人”到“意气风发”

 

  “谢谢你注意到我们这样一个地方院团啊!”这是陕西省乐团团长崔炳元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该乐团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四大职业交响乐团之一,然而随着岁月的积淀它却逐渐衰弱。“50年风雨走过来不易,然而近10年我们已在全国媒体上销声匿迹了。”

 

  转机,出现于近两三年。“这次来大剧院演出,我们可是意气风发的。如果搁在几年前,我们肯定不敢来,怕丢人!”崔炳元说。目前陕西省乐团每年接受财政拨款180万元,而乐团每年商演收入平均约为100万元。“里外里算下来,基本上能维持乐团正常运营。如果有什么重大文化项目,我们还有专项拨款。”

 

  像陕西省乐团这样旧貌换新颜的还有很多。“我们从2003年开始每年举行音乐季。乐团队伍比较稳定,每年报考乐团的人数都在增加,我们则实行考核上岗、末位淘汰。”河北交响乐团团长齐大伟说。忆往昔,在指挥家卞祖善记忆中,2000年从河北省歌舞剧院独立出来的河北交响乐团,当时可是举步维艰,时任团长曾自嘲“房无一瓦,地无一垄”。

 

  从“盲目求名”到“突出特色”

 

  “过去,我们花很多钱进行全国巡演,希望打造名团,结果把自己的路给弄窄了。”齐大伟说,“现在我们找准了定位,首先就是要立足本省,突出特色。”这个定位,主要体现于音乐。此次河北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英雄河北”主题音乐会,包括《烽火素描》、《烽火少年》、《太行回响》三曲。“它们反映了敌后抗日的历史画面,充分体现了河北独特的历史人文精神。”

 

  如河北交响乐团一样,此次参加“中国交响乐之春”的乐团,基本上都主打地域特色。陕西省乐团的曲目,全部来自陕西籍作曲家,且都以“陕西”为主题。“我们力推本土作品,就是希望展示陕西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崔炳元看来,省级地方乐团与国家级大乐团“没法比”,所以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音乐定位,这才应该是它们存在的宗旨和理由。

 

  对一个交响乐团来说,是否拥有委约作品,是实力和风格的体现之一。不过对地方乐团来说,这往往很困难。“主要是资金问题。”重庆交响乐团团长刘光宇说,“地方乐团一般请不起知名作曲家,但委约作品又不能没有,所以一般会约请本地作曲家或者省际作曲家。”此次“中国交响乐之春”演出,河北交响乐团的《英雄河北》、重庆交响乐团的《长江》、陕西乐团的《轩辕黄帝颂》等,都是委约之作。

 

  从“生死存亡”到“积蓄力量”

 

  “经费缺乏、乐团人数骤减、人才补给困难、演出无法保证等,已经让省级交响乐团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曾几何时,见诸报端的都是这样的无奈和哀叹。如今,这些问题依旧存在,不过已不会危及“生死存亡”。

 

  “地方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交响乐团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因此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齐大伟说,“前年开始,我们团成为了河北省文化事业艺术院团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采访中,多位地方交响乐团负责人都认为,如今人们对交响乐的认知越来越深化,其作为主流文化所肩负的提升国民人文素质的责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他们对齐大伟的一句形容颇为赞同——近几年中国交响乐发展有所进步和提升,但总体而言只能说是“从睡觉中醒来”。“中国交响乐正在积蓄力量。”刘光宇说。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由于地域经济的差异,全国各地交响乐发展比较不均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地,交响乐土壤相对厚实,地方乐团发展比较稳健。有些边远省份,交响乐及交响乐团的生存发展则显得困难重重。

 

  道路依旧曲折,但前途可谓光明,作为中国交响乐事业发展之金字塔塔基的各地方乐团,正在一步一步努力着,尤其是身体力行地进行交响乐普及。比如,陕西省乐团每年大概举行2040场各种形式的青少年普及音乐会,以及“准妈妈音乐会”等公益演出。而河北交响乐团“光到大学演出就坚持了4年”,在中小学校也以少儿管弦乐队等形式,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兴趣。

 

  “我们没有理由悲观。”崔炳元说。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