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期货

各方就位 股指期货推出正当时

2008-07-02 中国文化投资网
 

    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的轻重缓急关系到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持续,从股指期货的准备时间以及各方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来看,股指期货推出的紧迫性也要远远高于融资融券。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从国际经验来看,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业务本质上都是资本市场各种交易工具中较为基本的交易工具,并无好坏优劣之分,推出时间也不应当有先后主次之分。这两项交易工具,哪个准备妥当便可率先推出,如果单从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角度来讲,股指期货已经时不我待。

  不可否认,融资融券业务与股指期货两种交易工具在交易方式上有一定的神似,但并不形同。融资融券业务也存在做空机制——融券业务,但是其做空方式与股指期货不同。融券业务所产生的做空机制属于一种类似于利率回购的一对一OTC衍生品交易模式,其风险的可控性要小于股指期货。由于股指期货采用的是标准化合约并且在交易所进行集合交易,市场透明度高,各种风险控制措施完善,因此股指期货的风险可控性要远远大于融资融券业务。融资融券业务在2006年发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后搁置了一年之久,而股指期货的准备工作自2006年起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之中,测试仿真交易也已经开展数月有余,二者的准备情况可见一斑。

  长期以来,融资融券中的融资业务一直以一种灰色形式存在于证券公司的业务范畴之内,因此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有利于规范证券公司对客户的融资业务,提高业务透明度,防范风险。但是,目前已经出台的融资融券的有关规则(如《上海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这类比较细化的操作指南,毕竟是在将近2年以前所制定的,当前的股市与两年前的市场已是大相径庭,这个事实细则是否使用,应当效仿股指期货进行模拟交易予以检验,方为稳妥之举。其实,在现货基础上的融资融券业务,其交易机制比股指期货更为复杂,若不进行仿真模拟交易,将会留下风险隐患。

  同时,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保护也是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不得不需要考虑的问题。股指期货的投资者教育已经历时两年,遍布全国。而融资融券业务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还相对陌生,而且融资融券业务的门槛较低,因此投资者教育应当比股指期货更加深入。

  股指期货的推出应当根据各方面条件相机抉择。目前,推出股指期货正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正处于推出的又一次时间窗口。推出股指期货的天时、地利、人和均已具备。中国改革开放更加深入人心,经济连年保持快速增长,近年来政府又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此次印花税调整更进一步体现了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的重视与爱护。从交易、结算制度的完备性,交易系统压力测试的完成性,会员结构的合理性,风险防范措施的完善性,以及期货行业结构的优化性来看,证监会、中金所对于股指期货上市所做的准备工作也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股指期货若再彷徨不前,必将产生经济的外部负效应,在长达近2年之久的准备过程中,各方均都耗费了太多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于此,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已经让市场各方不堪重负。

  因此,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相比,在对市场的影响地位上是重,在推出的时间选择上是急。其实,股指期货作为一个投资工具,一个组合工具,一个避险工具,一个对冲工具,大可不必把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民族的重任压在股指期货的肩上,让其负重前行。在没有推出股指期货的情况下,上证指数从6124点调整到2990点,动态市盈率从60倍调整到近25倍。试想,如果此前推出股指期货,大盘如此巨幅的调整,股指期货该当何罪?恐怕早已背负千古骂名。再试想,如果有了股指期货,并且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大盘还会跌得如此惨烈吗?恐怕早已恢复到理性投资区间。我们应当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股指期货,让其发挥正常的理性的功能作用。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