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音像制品

盗版影响音像制品产业体系发展

2008-09-27 中国文化投资网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音像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包括出版、制作、复制、进出口、批发、零售和出租等门类比较齐全的音像制品产业体系。同时也毋庸讳言——由于走私盗版猖獗,音像市场的流通领域一度成为走私盗版分子牟取非法暴利的巨大黑洞。

    因此,如何从根本上遏止盗版猖獗的势头,扩大正版音像制品的市场占有率,维护民族音像业的有序发展,成为音像制品管理部门的一个紧迫任务。为此,文化部在加大对市场的日常监管力度的同时,自1999年3月,采取了一个战略性举措——分阶段取缔和关闭具有非法音像制品集散地性质的音像制品集中经营场所。到2001年底全国277个音像制品集中经营场所全部被关闭。

    伴随这一举措的实施和全国性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开展,2000年开始,全国音像市场面貌开始发生巨大变化,盗版势头得到遏止,正版音像制品发行量上升。据广东音像城 作为国家级音像制品批发中心之一,其发行量占据全国音像制品发行量的80%以上。

    它的发行量,可谓全国正版音像制品发行的晴雨表的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的发行额为6。07亿元,比1999年增长35%;2001年达8。8亿元,比2000年增长45%;2002年1月至9月的发行额达到11。9亿元,较2001年同期增长129%。数字显示,我国音像市场正在走出盗版的泥潭,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历史的教训值得思考。整个音像市场环境与秩序的好转,为健康社会资本的进入,实现音像制品流通领域市场结构的调整与重组改造创造了有利时机。

    过去一段时期,音像市场盗版猖獗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缺少具有建设性的规范化的经营主体。也就是说,在全国10多万家音像制品零售和出租的经营业户中,完全经销正版音像制品的比例还相当的低,致使音像市场呈现出这样的景况:一方面是走私盗版分子以掠夺的方式牟取非法暴利,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地下发行网络,出现了谁经营正版,谁就要倒闭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盗版猖獗,全面破坏了音像市场的价格秩序,诱导了消费者“不买盗版白不买”的错误的消费心理倾向的形成,信守合同、诚信经营的意识成了市场的弃儿;还有,由于整个市场环境的恶劣,使得健康的社会资本无法进入音像业,规范经营的企业难以做大做强,整个音像制品流通领域成为散、乱、小经营业户的天下。

    充分利用和把握好当前整个音像市场环境和秩序好转的有利时机,加快音像市场流通领域市场结构的调整与重组改造的步伐,不仅是关系到进一步巩固音像市场治理成果的现实问题,而且是关系着音像业能否持久健康发展这样战略性的问题。

    从整个市场发展趋向来看,正版力量不断强大发展之时,也就是盗版逐渐退出和消亡之日。在正版的流通渠道完善起来的时候,正版音像制品在价格上就会构成对盗版全面挤压的态势。事实上,许多音像企业已开始通过场手段对抗盗版行为了。比如,从9月份开始,广东飞乐影音公司的产品降价30%的举措,浙江碟海影视文化公司只挣一角钱利润的营销策略等。

    连锁和超市作为一种经营模式和形式,对于今天的国人来说,早已不是陌生的概念。人们通过麦当劳、肯德基以及家乐福等,充分感受到了它的商业魅力和市场能量。然而,举目四望,作为规范的富有品牌效应和消费者忠诚度的音像连锁店、大型超市,在全国范围内而言还是“稀有动物”。目前在文化部登记备案和批准的全国性连锁店只有6家。

    就目前音像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连锁和超市高标准的市场准入条件,为音像市场流通领域市场基础建设的重塑注入了强大的资本能量,这种能量在正版与盗版的对抗中所产生的效应是难以估量的。

    连锁与超市,作为一种现代化商品流通和营销形式,由于其统一CIS、统一经营理念、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等一系列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经营实践方式和其经营产品的同质性——音像制品以及连锁店加盟扩张的欲望,为音像市场流通领域散、乱、小的状况改造,提供了强大的理念支持和资本通吃天下的本能力量,同时也必将成为音像市场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经营形式。可以预期,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连锁、超市作为重组市场基础的主导力量,伴随其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建立和进货渠道代理制的形成,凭借连锁和超市低价位、大批量的营销观念的实践,正版音像制品的价格不仅会趋于合理,而且能够逐步形成与盗版抗衡的价格体系。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