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电影

我国2010年电影业发展趋势分析

2010-02-04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国电影交上了一份几近完美的答卷——内地全年的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较2008年增幅高达42.96%;国产电影再度压倒了进口片,占据全年票房总额的56.6%,其中《建国大业》在国内市场创造了4.2亿的票房高点。

  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国电影交上了一份几近完美的答卷——内地全年的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较2008年增幅高达42.96%;国产电影再度压倒了进口片,占据全年票房总额的56.6%,其中《建国大业》在国内市场创造了4.2亿的票房高点。

  如此成绩,自然让人对2010年多了几分期待:今年将有哪些中外新片会与我们见面?现在的国产片已不再是一两部电影包打天下的时代了,国产大片规模更趋理性,类型集群也更为明显。相比往年,2010年的国产片在类型与个性上显得更为多样,中小制作也有不少新看点。进口片方面的形势目前仍略显暧昧,尤其是围绕WTO仲裁与分账大片配额的悬念仍未完全消散,而《阿凡达》在年初的表现似乎也证明:在3D立体电影时代,好莱坞又重新夺回了主动权。不过,“良性的竞争永远不是坏事”。同样,可以预见影院建设今年将继续为内地影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而华谊兄弟在2009年的成功上市使得电影投资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话题。2010年,产业链的这首尾两端又将有怎样的看点?

  相比前两年面对未来时的心存隐忧,电影人在2010年开端时的心情无疑要坦然得多。在经济危机的阴霾基本散去之后,中国电影一个黄金十年的开端依稀就在眼前。但现实是否真的足以让我们高枕无忧?在2010年,有哪些新老变量将影响到中国电影这个整体函数的运转?哪些潜在的X元素仍然值得我们在欣喜之余多加思考……

  欢迎来到2010年。

  2010大银幕

  国内主要电影公司2010年部分重点影片计划

  火爆的贺岁档刚刚进行一半,中影、上影、华谊兄弟、保利博纳等国内各大电影公司就开始在2010年的各大档期排兵布阵。和往年一样,中影集团稳坐影片出品数量的头把交椅,1月22日上映的大片《孔子》拉开了中影集团的新年大幕,接下来2月初的《未来警察》、4月的《无人区》《杜拉拉升职记》、10月的《让子弹飞》和贺岁档的《新少林寺》将依次亮相,正在筹备中的《建党大业》或将于2011年面世;上影集团同样阵容强大,已确定的大项目有《苏乞儿》《锦衣卫》《一代宗师》,与汤姆逊成立的合资公司也将推出《渔童》《大闹天宫》等3D动画片;华谊兄弟2010年主推四部作品:《全城热恋》《唐山大地震》《歌舞青春》和《狄仁杰》,此外《新少林寺》也有华谊兄弟的加盟。

  姜文每度出手总有全新风格,《让子弹飞》集结内地一线男星,号称打造“中国版十一罗汉”,据称该片投资已追加到2亿元。客观来说,姜文尽管在国内已经拍了四部电影,但至今未能证明自己的票房号召力。2亿投资如何换来足够的票房市场,恐怕姜文比冯小刚更有压力。

  2010年的国产中小成本影片也不乏亮点,如宁浩的“中国式西部片”《无人区》、徐静蕾描述“白领职场” 的《杜拉拉升职记》、华谊兄弟与迪斯尼合作的《歌舞青春》等影片。宁浩有一定的导演品牌影响力, 《杜拉拉升职记》和《歌舞青春》分别脱胎于流行小说和好莱坞电影。几部影片的运作机构都是“实力派”的中影和华谊兄弟,市场表现值得期待。

  以香港创作团队为主的影片不在少数,从贺岁片《72家租客》《花田喜事2010》到警匪、动作片《新扎师妹4》《精武风云》《线人》《枪王之王》,纯正的“港味”。

  依然不减。2009年《大内密探零零狗》虽然无厘头,但着实获得了票房成功,或许这对于“香港力量”起到了不小的鼓舞作用。

  亮点之外,也有不少问题,最直接的例子是:2008年底《叶问》获得成功,结果2010年《叶问2》《少年叶问》《叶问前传》《一代宗师》等若干部“叶问系列”扎堆,题材雷同、类型重合的影片鱼龙混杂,“叶问”这一刚刚树立的品牌形象正遭受过度开发。

  2010年进口大片数量是否增加,目前尚不明朗,但从已经公开的信息来看,进口大片确实来势汹汹,一部《阿凡达》就已经搅乱贺岁档格局,其后还有一批3D大片。国产影片如提高自身竞争力,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2010电影投融资 金主“换代”

  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以银行为代表的专业投资与各类业内资本势必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两年前上海电影节的一场关于电影投资的主题论坛上,当值主持人、易凯资本的首席执行官王冉脱口秀式地开场白:“很多电影的投资方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业和矿业,并且以提升婚外私人生活品质为主要目的”。闻言业内人士只有尴尬地苦笑,因为在前几年的电影市场上,其所言在某种程度上确是事实。不过最近两年,行业基金的纷纷出现,银行贷款的大量进入,使得电影融资开始朝向专业化转型。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以银行为代表的专业投资与各类业内资本势必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投资者趋于专业

  2009年,华谊兄弟的成功上市被视为是电影投资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可以想见,随着内地电影的纵深发展,产业对投资人专业程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房地产、煤老板这样的纯业外、或者说对电影投资缺少长期战略规划的投资人,越来越边缘化。毕竟电影投资大、风险高,加之内地电影业整体的规范程度仍有待提高。此外,影市票房的节节升高也并不等于盈利率在同步增长。因此在现阶段,除了资金实力,战略目标也是投资人必不可少的驱动力。

  近两年来,除了金融资本的进一步介入,其他业内资本也开始涉足电影投资。其中电视台的举动尤其值得关注,毕竟电影与电视几乎是天然的合作者。一方面,相比电影,电视业的资本体量要大得多。另一方面,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早就断言:与电视台合作更重要的肯定不是资金,而是资源合作。电视台在宣传方面的平台资源,对本质即为注意力经济的电影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片方的片库资源,对于电视台来说也是优质资产。在美国等传媒业发达国家,大型电影制片厂基本都与公共电视台保持着资产联结的“血缘”关系。虽然中国的市场、政策情况有特殊之处,但影视之间的深度互动同样前途无量。

  地方卫视的老大湖南卫视早在2008年初就与李湘共同成立了芒果影业,后者已推出过《十全九美》等成功作品;上海文广则选择了从动画切入,《喜洋洋与灰太郎》堪称是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标杆;而江苏广电除了投资电影,还涉足影院建设……不过总的来说,国内电视台毕竟是以节目播出为主,在电影的制作、商业化运作以及专业人才等方面都缺少基础,因此目前涉足电影的电视台大多仍以投资为主。相比之下,同为内容制作方的电视剧公司则在这些电影的“专业”资源上更具优势。例如小马奔腾在去年获得了国际风投之后,在电影方面异常活跃。继《机器侠》之后,2010年,其主投的《越光宝盒》《剑雨江湖》等片都将先后上映。

  此外,近年来参与电影投资的业内资本也出现了某种多元化趋势。2009年,一些新媒体公司在电影方面的投入开始产生不俗反响。网络游戏公司完美时空投资的《非常完美》是2009年内地最成功的中等成本电影。而广告营销商DMG去年不仅跟中影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投资了《建国大业》《无人区》和《杜拉拉升职记》三部电影,公司还参与发行了分账大片《神秘代码》和买断片《暮色》,尤其是题材相对特殊的后者的顺利进入内地,使DMG获得了不少业内关注。

  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公司参与电影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能否将自己在各自领域的成功经验带入电影业。相比传统的影视公司,新兴的媒体企业在跟专业资本打交道方面无疑更有经验。此外,目前大多数投资电影的新媒体公司,其本行多少与电影都有所相关,在产业链上下端也有一定互补性,因此其投资同样带有一定的战略考虑。另一方面,此类公司在进入电影业之初,往往很难在短期内参与一线大片的运作,因此目前其主要还是以本地的中小成本商业电影为主,客观上也推动了内地电影在规模和类型方面的多元化探索。比如小马奔腾和乐视网主投的《机器侠》,虽然该片在内地的票房不算突出,但其在本土科幻方向的探索还是有一定行业价值。

  银行作用日益重要

  就专业投资而言,相比风险投资,银行近两年在电影投资中扮演了更为显眼的角色,尤其是国内银行与内地较为成熟的几家电影企业之间的融资合作,对于后者以及整个产业融资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提升作用。

  当华谊兄弟2006年的大片《集结号》首次从招商银行拿到5000万元的贷款时,内地银行参与电影融资还被认为是个案。时至今日,国内银行在影视贷款方面已有相当广泛的介入,例如华谊近几年来先后从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北京银行成功拿到贷款。而北京银行近两年,也为保利博纳、万达院线、中影集团和光线传媒等多家影视企业提供了额度过亿的贷款授信,意向总金额超过10亿元。

  相比最初只介入个别项目,目前国内银行普遍更倾向于对成熟企业及其项目整体的打包贷款。毕竟影视业风险高,市场也尚不规范,仍无法满足专业投资对风险控制的严格要求。之前风投在内地电影方面的尝试即受困于此。基于内地电影业的现实状况与前景,对于投资人来说,当前与其投内容,不如投渠道;在后者难以获得的情况下——与其投个体项目,不如投品牌企业。

  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电影公司而言,内地银行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合作伙伴。首先是国家鼓励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保证了后者的参与热情。此外,相比前几年曾介入华语电影融资的渣打等海外银行,内地银行的利率更低,基本在前者的一半以下。而相比海外银行对于项目担保以及完片保证的严格要求,与内地银行打交道要方便得多。加之彼此都是中国人,因此也不存在文化差异这么一说。

  另一方面,电影公司与银行打交道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信誉度。除了已经上市的华谊兄弟,目前拿到国内银行较大额度授信的影视公司,无论是作为民营企业的保利博纳、光线传媒,还是中影集团等国有巨头,目前都正在积极酝酿上市。与银行的资金合作隐隐成为了企业以后再度融资乃至上市的必经之途。

  从银行的角度说,贷款的前提是风险可控,抵押必不可少。目前国内的影视公司能够拿出的筹码更多还是版权等无形资产。虽然版权质押确实是国际影视业通行的融资模式,但目前在国内,版权内容的价值和风险在银行眼中存在不少变数,因此双方的顺畅对接仍需要时间。之前在华谊与各内地银行的合作中,除了版权质押外,作为公司法人的老总王中军也要抵押自己的房产、古董等财产,其本人还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事实上,北京银行后来与保利博纳、光线传媒等企业的合作中也都包含着公司领导者个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条款。

  随着合作的增多和深入,银行与影视公司逐渐开始相互适应彼此的特点与规则,毕竟华谊上市也是以无形资产为主。目前,双方在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例如去年12月,包括郑晓龙、张国立、李少红等在内的国内23名知名电视剧导演获得了民生银行的无抵押个人贷款,每人的授信额度约为500万元,贷款将用于这些导演创意、立项或合作的电视剧项目——银行已经把授信的对象从企业延伸到了创作者个体。

  另一方面,毕竟内地具备一定企业品牌和贷款信誉的影视公司仍为数不多,随着银行放贷渠道的增多,风险增高的可能也在上升。之前在电视剧领域,就曾出现过个别资深制片人携电视台预售款潜逃的恶性案件,使得整个产业的融资状况受到极大负面影响。究其根源,在于相关监督、担保机制缺乏,投资方承担了过高风险。因此为了实现长远发展,电影投资的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融资监督、担保体系,尤其是在完片保证方面。

  在具体的合作方式上,目前也有一些新的尝试。比如之前民生银行对导演的批量授信虽为无抵押信用贷款,但其引入了专业的投资公司进行封闭资金管理,对发放的每笔贷款都要查明用途,据实发放。

  这些尝试仅仅是个开始。目前电影融资的流程中还欠缺不少要件,尤其是在海外电影融资中必不可少的完片保证公司及相关运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产业融资的监督、担保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政府更有力的介入和推动。

  2010影院及院线投资市场

  娱乐业+房产业勾兑“黄金搭档

  2009年全年主流市场新增影院142家,新增银幕626块,平均每天增长1.7块,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共已达4723块。可以预见,内地影院建设2010年将继续提速。

  终端建设是近几年来内地电影产业链条中增长最为稳健的一环。

  2009年国内影院建设的速度又有提升:2009年全年主流市场新增影院142家,新增银幕626块,平均每天增长1.7块,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共已达4723块。相比2008年新建影院118家、新增银幕570块的速度又有所增长。与此同时,电影放映的数字化程度也随之提升。2009年新建的数字影厅约有500多个,约占新增影厅总数的80%,部分影院实现了全部数字化放映。国内的3D银幕数也在大幅增加,一年之内从200余块猛增至800块以上。可以预见,内地影院建设2010年将继续提速。

  银幕数增幅再加速

  以刚坐上全国院线票房头把交椅的万达院线为例。最近几年万达始终保持着每年新建约100块银幕的扩张速度,其银幕总数在2009年已突破400块,票房同比增幅达56.86%.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表示,去年共有8个万达广场投入运营,而2010年将,万达开业的商业地产项目将达到17个,这意味着万达院线的银幕数在今年将增加200块左右,院线银幕总数预计在2012年突破1000块。

  同样,作为内地影坛的龙头,中影旗下的全资影院投资公司成立两年多来,已投资新建了20多家影院,正朝着2011年建成50家影院的阶段性目标前进。事实上,电影产业链上游的主要企业近来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向终端市场进一步拓展:在默默筹备了好几年之后,顺利完成了二轮融资的保利博纳在去年开张了自己的影院旗舰店博纳悠唐,公司宣布将在未来3-5年内建20家影院。而华谊兄弟在成功上市后,也明确表示将从募集到的资金中拨出1.2966亿元用于影院投资,计划未来2年内在国内新建6家影院。

  内地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更多外资的加入。

  2009年,在经过了几年的调研之后,美国娱乐地产集团EPR(Entertainment Properties Trust)与上海电影集团达成协议。双方已组建影院投资合资公司,主攻大型商业影院。此外,港资在一度沉寂后也重新现身。继多年前开业的新东安和新世纪影院后,江志强旗下的百老汇2009年在北京又新开了金宝汇百丽宫和百老汇国瑞城店,意在夺回其在王府井商圈的市场优势。一度退出内地影院市场的嘉禾,在被橙天娱乐收购后也宣告回归这一市场。去年10月,前万达院线总经理陈国伟加盟之后,橙天嘉禾通过收购美林华映和华诚美映两家公司,获得了其旗下的2家影城及7家影院的经营权,随后公司又在苏州等地新开了3家影城。橙天嘉禾的CEO胡景邵喊出了“3年内在国内新建600块银幕,票房达到3亿元”的目标。

  泡沫和机会的博弈

  相比制片领域,影院投资虽然利润率较低,但风险相对要小得多。加之内地影市近几年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势头,因此影院建设热度高涨。与此同时,投资市场上的泡沫也不可避免地滋生。就物业方与影院合作时更多采用的流水倒扣方式而言,早几年前,10%的租金水平是影院方面普遍认为合理的标准,现在,租金比例往往能超过15%.在2009年还出现过租金比例高达25%且最终成交的案例。如此高的价格实际已超出了国内影院目前的平均盈利水平。

  影院投资市场过热、价格虚高的局面使得投资方很难在目前同时保持较块的增速与经营的良性。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在资金和体制上不占优势的传统老牌院线近两年建设影院的速度明显放缓。例如曾经的全国院线老大上海联和,其总经理徐小平表示影院建设较慢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性价比合适的优质项目数量太少。

  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出于尽快做大影院盘子的战略考虑,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向泡沫妥协。中影影院投资公司总经理邢惠斌之前曾表示,投资影院属于“战略考虑”,因此在项目选择上有时会降低对于盈利的要求。此外,同为房地产背景的金逸在收购珠江后增长迅猛,隐有追赶万达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金逸背后的嘉裕集团以酒店业为主,缺少万达集团那般商业地产方面的积累,因此其迅速扩张必然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即便如此,供不应求的整体市场局面加上去年内地电影市场的显著增幅,2010年的影院投资恐怕不会降温。2010年,围绕影院建设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一方面,京沪穗等一线大城市将继续火爆。持此观点的叶宁认为,目前主要大城市的市场空间依然很大,即使是北京、上海,也“远远”没有达到市场饱和。

  另一方面,二线城市也开始吸引投资者更多的目光。徐小平就表示,目前是进入二线城市市场的理想时机,未来上影与联合院线的战略重点就是华东地区二线城市的经济型多厅影院,目前他们有4、5个项目已经签约。中影南方新干线近来也小股参与了10余家二线城市的新建影城。即使是万达,目前在一些二线城市和地级市也都有项目。综合上述种种,2010年,二级城市市场即便不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但这一市场的积累无疑会为未来影院市场的持续发展增加不少成算。

  院线的“进化”方向

  从2009年的最终数据来看,全国票房在整体增长的同时,各院线之间的档次、梯队正在进一步拉大。去年全国30多条院线中有14条院线票房过亿,较上年又多了4条。另一方面,排名第一的万达票房已攀至8.3亿元,前5院线的总票房达到32.8亿元,超过全国城市总票房的一半,加上排名第6的广东金逸珠江,院线的“第一方阵”日趋明显。相比之下,排名前20的院线总票房达到55.94亿元,除此之外的10多条院线的票房份起来还占不到一成,这也指明了未来院线整合具有不少空间。

  作为内地电影的龙头,中影集团2009年在内地市场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近年来对终端的渗透。目前中影以资产联结的形式影响着6条院线:集团控股的星美、南方新干线均为排名全国前5以内的大院线;四川太平洋则在区域市场占据优势;其参股的新影联也是全国院线的老牌豪强。这为中影的市场发言权加分不少。另一方面,背靠中影的院线近年普遍有较快发展。例如星美近年来的迅速扩张就是始于2007年的股权变革,2008年其一度坐上了全国票房冠军的宝座。

  此外,民营势力近两年在院线版图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万达院线在2009年首次全国登顶。2010年,随着整个万达集团的上市,万达院线的增幅还有望提速,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金逸珠江。2008年4月,拥有13家金逸影城的金逸影院投资公司实现了对珠江院线的控股,当年金逸珠江实现票房2.775亿元,而其2009年的票房则达到了4.4亿,增幅高达58%,稳居全国第6.此外,去年1月,同为民营身份的浙江横店也获得了主管部门的批准正式成立院线,之前集团已经拥有长沙、郑州、南京等地的3家独资影院,横店计划未来3年投资建设20-30家独资影院,并参股或控股60家影院。

  相比多采用加盟形式的传统院线,万达等民营院线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在品牌、排片、管理、经营等方面实现统一,从而使院线真正成为影院的经营主体。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从长远发展来看,无论是品牌化连锁经营,还是影院服务实现差异化,前提都是院线对其影院要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因此,资产连接型是业内公司目前投资影院的必然要求,只有资产联结甚至是控股,才能说得上具有真正的控制力。例如中影影院投资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表示其核心目标是绝对控股型的影院。从发展趋势看,由资产联结影院组成的院线终将成为市场的主流与中坚。

  自2002年院线制改革以来,内地的院线发展已经走过了7年。从目前的情况看,院线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国家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投资影院的资本越来越多,很多影院在片源、专业服务等方面仍然需要院线这一角色从中斡旋。中影南方新干线的总经理赵军曾打过一个比方:院线是飞机场,影院投资公司是拥有飞机的航空公司。不过对于院线的未来发展来说,死守着5%-7%的票房分成注定是没有前途的,更多的价值需要在产业链上游寻找,尤其是在营销、发行方面。万达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叶宁也很看好院线在宣传营销方面的空间,“400块银幕统一起来面向的是2000万观众,这是一个巨大的资源”。

  内地电影市场的X元素

  哪些既有与新增变量,会对2010年内地电影的发展产生交互影响

  平均票价,上升?

  去年暑期档,全国10大院线在6、7、8月份的平均票价较2008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2%、7.1%和25.6%.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一些影院密集的大城市,例如北京,平均票价早在2008年就出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近两年大城市新建影院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造成的,尤其是同一商圈内的密集竞争直接导致了该区域平均票价的降低。不过,在单家影院出现观众分流的同时,整个区域电影消费的集群效应更为明显,整体票房也得以继续走高。

  2010年,平均票价的走势将受到更多新因素的影响,尤其是3D电影的快速发展。相比传统影院,3D电影的票价普遍远高于目前2D电影30元左右的平均票价,尤其是热门的进口3D大片。例如正在热映的《阿凡达》,其3D版在北京的票价在70元以上,而石景山万达影城的《阿凡达》IMAX 3D版的票价更是高达150元,即使是早场的优惠票也要105元。随着3D电影与影院的进一步普及,可以想见,其对平均票价整体的提升作用将表现得更为明显。

  票房上限,票房过6亿影片出现?

  电影市场在整体扩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单片票房上限的增长——2002年《英雄》创下的2.5亿元票房纪录保持了4年,直到2006《满城尽戴黄金甲》以2.9亿元再创国产片票房新高。随后,2008年暑期档的《赤壁(上)》与贺岁档的《非诚勿扰》先后突破3亿元。而到了2009年,《泰坦尼克号》在国内保持了12年的3.6亿元票房纪录终于被打破,只是谁也没想到,去年一下子出现了3部票房过4亿元的影片。

  现在,没人怀疑《2012》4.6亿元的纪录会被迅速打破,剩下的悬念只是2010年的最卖座影片的票房到底能攀至多高。从2008年《赤壁(上)》的3.2亿元到2009年《2012》的4.6亿元,年度票房冠军的增幅似乎与全国城市电影总票房42.96%的年增长率保持着同步,那么不妨照此大胆猜想:假定内地影市保持既有前进步伐,那么今年极有可能出现单片过6亿元的影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产片阵营中的头号种子还是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毕竟其在题材、品牌等方面均明显胜出一筹,该片也是内地首部将推出IMAX版的国产片。当然,进口片方面也不乏年度票房冠军的有力竞争者,尤其是在票价和反盗版方面更有优势的3D立体大片,例如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目前正以令人惊讶的掘金速度朝着这一目标迅速迈进。

  3D,市场大变革?

  作为市场大盘新生的增长点,3D立体电影近两年在内地发展很快。2008年秋,国内引进的首部3D电影《地心历险记》以近7000万元的票房初战告捷。在2009年初的《闪电狗》和《怪兽大战外星人》不温不火之后,《飞屋环游记》和《冰河世纪3》的先后热卖使得3D成为了去年暑期档的一大热点。2010年初,《阿凡达》的空前热卖极大推动了3D电影的发展。

  在此期间,内地3D银幕数量的增长保持着令人吃惊的增速:《地心历险记》2008年9月首映时只发行了82个拷贝;到去年1月,内地能够放映3D电影的银幕已有200余块;至年底,这一数字超过了800块——事实上,就在《阿凡达》上映前的1个月,国内的3D银幕又增了100余块,这样的增速让来华宣传的卡梅隆都印象深刻。

  3D电影的提速还带动了IMAX巨幕电影的发展。由于后者的定位相对高端,加之片源更少,因此其在国内虽起步较早,但始终未能实现商业突破。一般来说,一家IMAX影院每年至少要推出6—7部新片才能保证盈亏平衡。虽然2009年引进的片源已基本达到这个数字,但旗下已有四家IMAX影院的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仍表示其经营情况仍不够理想。一方面是IMAX的概念在观众中仍需要推广;另一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MAX只有与3D立体电影结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阿凡达》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0年,3D影片的内容更为丰富,类型也更为多样——当然其中主要还是进口片。好莱坞在3D方面已蓄谋已久,时下的一线大片基本都配齐了2D、3D和IMAX等各种版本,迪斯尼等公司今年还将有一批纯3D立体影片集中上映,这些影片也很有可能担当今年内地引进片的主力。另一方面,2010年也会有几部国产3D电影与观众见面,例如《苏乞儿》《唐吉可德》《大闹天宫》等等。不过,相比进口片,国产3D电影尚处于试验阶段,很多3D动画甚至是由传统3维作品半路改造而成。在3D领域,国产片在市场上“陪太子读书”的角色或许还得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分账大片,配额变化?

  2009年中,中国在WTO知识产权仲裁中败诉,当时外界普遍认为这将影响到内地的电影市场。随后年底的贺岁档史无前例地出现了进口分账大片的身影,而且一下还是两部:打头阵的《2012》已经创造了票房新高,随后上映的《阿凡达》也正在疯狂掘金。

  不过在华夏发行公司副总经理刘树森看来,今年的情况有一定的偶然性,“首先传统的贺岁档是从12月份算起的”,因此《2012》不应计算在贺岁档之内。而《阿凡达》的情况则更为特殊:一方面,由于《泰坦尼克号》的巨大成功,詹姆斯。卡梅隆作品在内地被另眼相看。此外,《阿凡达》在3D立体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也是其得以引进的重要因素。

  面对进口片“进驻”贺岁档的局面,很多人都在推测,内地引进分账大片既有的20部限额可能会在2010年有所变化。但这一点目前并没有得到中国电影进出口公司等有关各方的回应。中影、华夏等引进片发行方也表示其日常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变化。刘树森则表示,目前关于引进电影的文件及相关规定都没有任何改变。不过,问及2010年进口大片的配额到底是多少,目前各方均讳莫如深。

  假如引进大片的数量在2010年,或者是更远的未来会进一步增多的话,那么积极的因素无疑是其能够进一步满足内地观众对于电影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内地的3D银幕数正在快速增长,其背后是投资的增多——投资必然要求回报,而市场回报的保证是要有充足的片源。在国产3D电影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的情况下,进口片无疑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支撑3D市场的主力。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就市场份额而言,近几年国产片几乎已是习惯性地压倒进口片,但随着新变量的加入,以及游戏规则可能出现的变化,国产片乃至整个华语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国产片该如何应对进口片可能出现的“反扑”,并确保自己打下的市场份额?就相关引进政策而言,如何在进一步发挥进口片的市场潜力的同时控制其市场份额,避免国产片受到过分冲击?这些问题都需要有关各方更深入的思考。

  当然,假如增加的都是《变形金刚》这样的超级大片,国产片要想不受冲击都难。其实可以考虑某种分而治之的策略:在维持3D大片等内地所缺商业内容引进数量的同时,不妨扩大文艺型电影和非主流商业片的比例。这样一方面能满足观众审美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分化了进口片整体的市场份额。其实近年来在运作相对灵活的买断片方面,已出现了不少很好的尝试。另一方面,新的市场环境似乎也需要较以往更为灵活的进口电影送片、审片程序,这也对相关管理部门、发行各方与海外片方的沟通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华语大片,市场定位进一步内地化?

  除了政策性保护,华语片要想保持优势,关键是要自己争气。

  国产及合拍的大片无疑是近年来内地电影的市场主力,尤其是古装、动作类型。在2010年,此类作品中再无《赤壁》这样的巨无霸出现,但整体数量明显上升。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袁和平的《苏乞儿》等都具有相当的票房实力,《锦衣卫》则走的是《画皮》式的古装动作+现代情感的路子。2010年还有好几部近来少见的民初功夫片,例如刘伟强的新作《精武风云》,而《叶问2》与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题材趋同,势必出现同台打擂的局面。除了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的进一步深入,内地与好莱坞的合拍也有新进展,中影集团与哥伦比亚以及威尔。史密斯合作的《功夫小子》(Karate Kid),即为2010年值得关注的一部影片。

  总的来说,由于近两年经济危机和国际形势的影响,合拍大片的制作模式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大的趋势是收缩。

  自《英雄》以降的“堆砌模式”在2008年的《赤壁》中达到了顶点,而在随后的华语大片中,千万美元的制作级别已接近顶级配置,影片在创作上也出现了某种文化内向性的趋势。随着这一转型在2009年开始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预见,此类“紧缩式”大片也将在国内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大片的运作是由市场现状决定的。按照华语地区现有的市场规模,投资超过千万美元的电影大都需要海外市场的支持,然而拓展海外市场的难度在不断上升。两集《赤壁》虽然在亚洲创造了2亿美元的惊人票房,但是在亚洲以外,尤其是在欧美,反响却很冷淡。之前其单集版刚刚在北美上映,虽然影片的媒体口碑很出色——烂番茄统计的评论好评度达到83%,几乎与《阿凡达》持平,但影片放映3周以来的票房却只有50余万美元。究其原因,恐怕只能说是北美观众对此类型已热情不再。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危机使得欧美的整个外语片市场都趋于萎缩。在主要买家“荷包”缩水的同时,海外发行的难度与成本不降反升,这就使得大多数买家都倾向于把钱砸在少数几部影片身上。这一点在近年来的AFM和戛纳电影节等全球主要电影市场上都已得到验证。

  这就意味着华语大片目前面临的市场战略只能是:最大范围是亚洲,中心战场是华语地区,而其中的核心又是内地。进一步向内地倾斜也是目前规模较大的合拍片的普遍定位。刚刚上映的《十月围城》就是一个例子,无论是题材、明星还是服装设计等细节,这都是一部创作上完全内地化的合拍片。相比之下,传统的“港味”较为浓厚的商业片在内地的表现则继续缓慢下滑,2009年港产片阵容基本只有一部《大内密探零零狗》意外奏凯,被寄予厚望的《窃听风云》《风云2》等片票房最终均未能过亿。2010年的行情恐怕仍将如此。无论是陈木胜的《全城戒备》还是尔冬升暗中打造的《枪王之王》,又或是王晶、杜琪峰等人的新片,在内地的票房如能过5000万元就可称不错。

  类型探索,量能大增?

  从影片本身看,2009年华语影坛一方面合拍大片规模出现下降,不再有《赤壁》这样的超级制作;另一方面,中等商业制作开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去年的年度票房榜上,各种规模影片的票房层次明显比往年更均衡,影市以往主要靠少数大片驱动的模式多少有所弱化。

  在商业类型创作的探索上,本土中小制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相比之下,大片的创作模式则略显僵化。例如内地商业大片的代表人物张艺谋,其2009年的新作《三枪拍案惊奇》,其结果不能说是成功,也不能说是进步。倒是《建国大业》和《非常完美》等几部标准中等制作的成功,为内地电影的类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建国大业》和《非常完美》代表了商业类型探索的两个方向:传统类型的改革与海外类型的引进。

  就传统类型的改革而言,除了《建国大业》成功为主流电影找到了市场前景以外,去年的《风声》也值得一提。该片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了近年来颇为火爆的谍战电视剧所打下的创作、观众基础,配之以纯电影化的风格与娴熟的商业化表达,市场大获成功。2010年,本土的题材、类型仍具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唐山大地震》是继《集结号》之后,冯小刚在严肃大片领域的又一次尝试。此外,姜文的《让子弹飞》、宁浩的《无人区》、以及高群书的《西风烈》等较为硬派的商业片也在探索新的商业创作思路。

  另一方面,根据海外经验,成熟的商业电影市场往往是由家庭及女性观众主导的。这正好是近年来华语电影在类型创作方面的一个软肋。2009年主打都市女性观众的《非常完美》借助了海外的类型风格、元素与制作模式,首次为时尚爱情喜剧这一“钱”途无量的商业类型在内地打响了头炮。该方向在2010年也有延续。特别是华谊与迪斯尼合作的《歌舞青春》。引进海外类型的难度在于如何将其元素、经验融合并适应于本地的文化水土。《非常完美》也证明,这类作品要想成功,制作上的精良更重于创意的出色。

  在大片越来越多,中等制作逐步崛起的背景下,内地的低成本电影成为黑马的机会越来越小。2009年,《夜店》《桃花运》等低成本影片只能算是勉强突围。近两年曾偶有惊人反响的动画电影也是一样,《喜洋洋2》能否续写前集的票房传奇还得观望。在低成本电影普遍缺少品牌优势的情况下,能否出现更多根植于本土的新创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通过单纯复制、模仿取得成功的可能在进一步减小,《十全九美》班底在2009年打造的《熊猫大侠》就是例子。此外,小片若想在市场突围,档期的选择与宣发运作的灵活性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此外,区域合拍的新进展或许能产生一些样式新颖的合拍片。例如随着大陆与台湾在电影合作上的深入,明年有可能会出现更多大陆与台湾合拍的电影开拍甚至上映。例如侯孝贤的武侠新片《聂隐娘》,即将在国内开镜。就市场的实际表现而言,不能指望这些新生力量迅速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从长远来看,一切创作新方向的尝试都有战略意义和长线价值。

  内地影市今年另一个看点是国产3D电影。2009年,《乐火男孩》和《齐天大圣前传》在这方面进行了试水。2010年的3D影片有王光利的《胡桃夹子》、阿甘的《唐吉可德》等,3D动画方面也有《大闹天宫》《摇滚藏獒》《麋鹿王》等。不过相比作为直接竞争对手的好莱坞,国产3D影片在成本、技术条件等方面差距明显,项目的开发也比较稚嫩。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还没有大牌导演和大明星涉足国产3D电影,真正“下海”的片子总体仍处于小范围试水阶段,离市场成功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市场秩序,“老问题”能否解决?

  市场在高速发展,但一些老问题也在2009年更为突显。例如《阿童木》事件就使得夸大票房的问题被摆上了公共台面。不过,棒子也不能全打在光线影业身上,毕竟电影界在数据披露上素来争议不断,影片预算、票房的夸大一直比较多。但是随着电影业的社会关注度逐渐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电影企业与专业资本扯上关系,这方面的“整风”势在必行。

  另外还有档期分布问题。排片和“换档”大战一向是贺岁档的传统,2009年,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剧。

  影片档期分布的不合理客观上浪费了优质生产力,例如《风云2》《刺陵》等片,假如选择竞争不那么激烈的档期的话,或许能取得更好的票房成绩。另一方面,由于主要的商业电影都竞相追逐少数所谓的黄金档,导致很多原本市场形势颇为红火的其他时段由于缺少新片而迅速冷却,浪费了不少档期资源。

  2010年,随着商业影片的数量增多,彼此之间的档次差距也更为接近,尤其是大片与中等制作之间的界限更为模糊,必将对档期运作管理的规划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之前举办的年度新闻通气会上,电影局局长童刚也重点谈到这个问题。但挑战在于能否以有效的手段避免市场无序以及恶性竞争的进一步恶化。此外,相比行政手段,此类自由竞争所引发的问题似乎也更适合利用市场化的杠杆来进行调节。

  上市,谁是下一个华谊?

  华谊兄弟的成功上市无疑是2009年电影业最为重要的年度事件之一2010年,很多人都在关心:谁能继华谊之后,跻身IPO俱乐部?

  答案恐怕不会太乐观。相比电视、出版等文化行业近期上市热情的高涨,电影业2010年在这方面的变数不大,毕竟够得上上市门槛的企业就那几家。不出意外的话,可能的进展或许还将会发生在民营公司方面,保利博纳、光线传媒等影视企业的上市计划目前都在进展之中。而国有企业盘子大,体制等既有问题比较复杂。因此对于两家国有电影巨头中影、上影的上市,或许还是把目标放在3年内比较现实。

  除了谁能下一个上市以外,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华谊上市后的实际表现。2010年,华谊公司将要拿出上市后的第一份成绩单,此前业内外关注的很多问题,如市盈率偏高、流动资金如何使用等都将被摆上台面。上市后的华谊能否应对上市带来的挑战,满足各类投资者的盈利要求,并真正实现企业自身的升级?

  从目前看来,华谊在2010年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电影方面,在华谊2010年的4部主要商业作品中,《唐山大地震》目前看来是稳操胜券,《狄仁杰》也有不少胜算,而《全城热恋》和《歌舞青春》则有不少变数;面对影视产业的一些先天特点,例如内容经营欠缺稳定性等等,投资人和资本市场将如何反应等等。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