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东莞 新政 文化 建设

东莞22项新政助力文化名城建设

2010-09-08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从2011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文化名城建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新莞人开放,让广大新莞人崇尚学习、体面工作、尊严生活……

    从2011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文化名城建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新莞人开放,让广大新莞人崇尚学习、体面工作、尊严生活……

  进入新世纪以来,富可敌省的东莞,在文化建设上同样是大手笔。自2001年至2010年完成文化新城建设目标之后,8月30日,东莞又开始了建设文化名城的总动员,并出台了《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讨论稿)》和《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政策(试行)(讨论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若干政策》)两份纲领性文件。

  《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东莞建设文化名城发展目标:用10年左右时间,把东莞打造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

   经济形象好 文化形象也不能含糊

  今年7月,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吹响了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号角,掀起了新一轮文化发展的浪潮。而在今年5月,东莞市事实上已开始了文化强市战略的调研、起草等工作,历时3个多月,十易其稿后,《规划纲要》终于出炉,揭开了文化名城建设的序幕。

  东莞为何这么迫切要建设文化名城?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表示,从全国和广东的发展来看,东莞需要这样做。而从东莞自身的角度而言,建设文化名城,是市委、市政府在更高起点和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在刘志庚看来,推进文化名城建设,首先是10年来文化新城建设的拓展和提升,同时也是“继承弘扬东莞时代人文精神的迫切需要”。除此之外,还有更为现实的考虑: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还原东莞真相、提升东莞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

  “我们提起伦敦,就会想到它的戏剧、博物馆和大学城;提起巴黎,就会想到它的服饰和浪漫;提起维也纳,就会想到音乐……”刘志庚说,“这些年来,东莞的经济形象在国内外比较有名,但文化形象和城市形象却比较负面。”究其原因,刘志庚归结为3点:城市形象模糊不清、本土族群务实低调和不良口碑的传播。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研究员朱名宏认为,一个城市终极优势的体现应该是靠文化,应该以文化来出名。东莞提出了“四大名城”的发展目标,表明东莞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以往文化发展相对来说是一块短板,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会使东莞文化在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文化设施奠定基础 经济实力是优势

  2001年,东莞市将文化建设纳入了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确立了建设文化新城的战略目标。10年间,东莞市通过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的建设,构建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镇、村三级共投资63.395亿元,建成公共图书馆(室)471个、博物馆30座、文化广场511个,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东莞市财政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成展览馆、玉兰大剧院等10多项重大文化工程,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7万场次,参与群众达1500万人次……

  “这十年,是东莞文化建设大发展、大丰收的十年”,回顾10年文化新城的实践,刘志庚坦承,文化新城的建设成果为文化名城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莞建设文化名城的另一个优势是雄厚的经济实力。《若干政策》提出,“从2011年起连续5年由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文化名城建设”。5年内,东莞将投入50亿元,设立“文化东莞工程”专项资金,打造文化名城,采取贴息、奖励、补贴、资助等方式,用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精神文明、社科理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新兴媒体、文物保护和文物征集、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

  朱名宏认为,文化要发展,必定需要充足的资金来保障。广东为建设文化强省,提出要在未来5年内投入250亿元。东莞5年投入50亿元建设文化名城,这和东莞的经济实力是相称的。

  根据《规划纲要》的设想,东莞将用3至5年时间,实现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全覆盖,主城区建成“十分钟文化圈”,镇村建成“二十分钟文化圈”,成为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文化产业方面,力争今后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15%以上的增长。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400亿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要超过8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

  22项新政助力文化名城建设

  未来10年,东莞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是打造“四个名城”。为此,东莞市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若干政策》。《若干政策》共22条,其核心内容条款分7部分,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岭南文艺精品高地打造、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其中有两大亮点特别引人关注:

  其一,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鼓励个体、企业和社会办文化。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会每年获得10亿元财政扶持,还将在其他方面享受更多优惠政策。如各镇街会把建设文化名城的相关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政府鼓励个体、企业和社会办文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和个人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其二,逐步提高文化人才待遇。《若干政策》提出,要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训和服务体系,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人才培训投入机制。要完善文化人才薪酬待遇管理制度,逐步提高文化人才的经济待遇,建立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支持以管理入股、文化品牌入股、创造成果入股、科技成果入股等方式参与分配。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奖励、津贴制度,安排政府文化艺术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奖励在文化艺术创作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文化艺术家。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