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重庆 荣昌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

重庆荣昌拟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

2010-10-11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人民大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文化结晶。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宝贵知识在保护中发展,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是需要人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人民大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文化结晶。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宝贵知识在保护中发展,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是需要人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荣昌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巴渝古城,目前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7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通过创新思维,荣昌探索出了一条既保护,又传承,更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之路。

  首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必须牢牢抓住“保护”这一核心。搞产业,不等于是工业化、机械化,相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形成产业,就必须以传统技法、传统文化为核心。从今年6月开始,荣昌县财政拨款100万元,会同社会资本,共同建立起了200万元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基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理论及技艺研究、产业创新、传承人及传习活动经费补助、民俗活动补助、资料抢救整理及出版等,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水平。

  其次,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必须做好“传承”这篇大文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人是最关键的。文化薪火相传要靠人,产业实施更需要靠人。为此,荣昌县建立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制度,支持和鼓励传承人开展带徒授艺等传承活动。除了对市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工艺美术大师给予大师津贴外,对带徒授艺成绩突出、效果显著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样给予奖励。从今年7月份起,县里三位获得了市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定的工艺美术大师,每月都领到了2000元由县政府发的“大师津贴”。

  目前,通过整理发掘,荣昌已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撰写成教材,即将在荣昌职高、安富中学分别建立折扇、陶器教学基地。同时,政府还在工业园区内划拨7亩土地,用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最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还需要巩固上游,延伸下游。所谓巩固上游,就是从源头抓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充足的原料。拿夏布产业来说,近年来,由于土地成本等的上升,本地苎麻供应十分紧缺,部分原料需从外地输入。为了解决原料问题,荣昌确定在本地建设原材料基地。如今有关部门已积极与各夏布生产企业进行商谈,准备以公司加基地的模式,建立2万至5万亩苎麻基地,全面保障产业化的原料需求。

  延伸下游,则要求必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端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开发出更多适合现代人审美和需求的产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如今,夏布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折扇融合形成的“夏布折扇”,在夏布上辅以蜀绣技艺生产的夏布绣品,通过引入高科技脱胶手段生产的夏布床上用品等一大批新产品不断涌现,并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据测算,到2015年,荣昌的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望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