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亟待创新发展

2011-05-18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2010年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史上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这一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首次引人注目地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中。

  2010年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史上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这一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首次引人注目地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中。
  
  滨海高新讯2010年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史上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在这一年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首次引人注目地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中。


  
  这一重大政策性动向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必然引发新一轮观念的变革。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期间发展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和思想观念新的突破;就文化产业而言,要建设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也意味着一场脱胎换骨的改造,观念的突破与创新不可避免。
  
  支柱产业的目标任重道远
  
  去年5月,国家统计局在第六届深圳文博会上发布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官方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增长10%,占同期GDP的比重约为2.5%。以这个数据为基础,推算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如果以同样幅度增加,将达到9240亿元左右。将以上数字作为起点,目前对“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有两种计算和两种结果,笔者把它们称为“高线目标”和“低线目标”。
  
  首先来看高线目标。根据一般的说法,成为支柱产业的最低标准是占GDP总量5%,因此,如果中国文化产业要在2015年成为支柱产业,就必须在GDP中的占比提升一倍。今年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增率设定为7%,并指出到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根据这个数字,如果到2015年我们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就要在目前2.5%基础上增加一倍,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总量应是2.75万亿元。按照这个数字计算,从2010年的9240亿元到2015年的2.7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约24%。
  
  再来看看低线目标。2010年12月9日,文化部负责同志在天津举行的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授牌大会上披露,正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其中将提出五年内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按照这个目标,如果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9000亿元,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8万亿元,年增率要达到15%左右。如此推算,届时文化产业增加值将只能占到2015年国民生产总值55万亿的3.27%左右。
  
  在统计口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以上低线发展目标低于近年国内文化产业的年增率,因此似乎显得略有保留。高线发展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难度,但却并非不能。我国文化产业统计上有过两次较为准确的统计年报,即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数据表明,这两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439亿元和7166亿元,其年均增长速度在20%左右。考虑到我国文化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将出现重大转型,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文化体制、机制、政策到位,将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发展速度,实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宏伟目标。
  
  “十二五”规划释放五大机遇
  
  “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根本原因在于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在刚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中,我们看到了更为清晰的图景,集中体现为五大机遇。
  
  一是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充分释放。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轴,这个巨大的文化消费落差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规划中引人注目地在“政策导向”一章中谈到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特别明确地提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并提出了诸如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及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等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措施。这一“政策导向”可以看做是今后5年宏观经济环境将向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转变的最重要信息。
  
  二是参与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现代文化产业更重要的功能是满足越来越多的相关产业部门的生产性服务需要,对于中国这种面临重大产业升级的制造业大国来说就更是如此。“十二五”规划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高度强调,特别是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度关注,构成了今后5年中国文化产业的主攻方向。
  
  三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机遇。今天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产业。经济危机将信息产业推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在新的五年规划期间成长为支柱产业的最大机遇。
  
  四是发展新型城市文化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和错位发展。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支点就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通过区域功能的规划,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而构建新型城市化战略格局,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各地文化产业园区等新型产业集聚区的纷纷创建,既引领了这个发展进程,也为自己争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五是发展文化贸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从“十二五”规划来看,未来5年将是我国对外贸易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将向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文化等新兴服务业的方向发展,这将与国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契合,使国家增强软实力的战略与促进文化贸易的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出新天地。
  
  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需有突破创新
  
  未来5至10年,我国将处在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又一次转型与改革的关键阶段,文化产业不仅有发展机会,更需要突破发展的障碍。“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不应该仅仅实现量的增长,更应该实现质的跃升。为此,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有新的突破创新。
  
  重新认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一场观念的革命
  
  对“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认识,既涉及在现有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下如何计算文化产业发展数据的问题,也涉及对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的认识。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和现代化发展的关系。首先,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主要还是适用于工业化发展的,对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往往难以充分反映,更不用说文化产业,因此,文化产业被低估的程度肯定不小。其次,如何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以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加以衡量?我们或许不应该如此重视根据目前统计指标体系测算出来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而是更加关注文化产业与当代经济生活的普遍关联。
  
  重新认识改革:新一轮体制机制创新要有构建目标模式
  
  未来5至10年,没有新一轮重大的文化产业体制性突破将难以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宏观经济转向导致的文化需求的空前释放、经济结构调整对现代服务业的扩张期待、数字化信息技术巨大进步推动新型业态的出现,都要求文化产业有一个超常的发展,而没有重大的体制性突破将难以实现超常发展的目标。
  
  正如我们过去曾经指出的,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转变发展方式根本在于,从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转为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增长方式,真正确立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因此,根本性的问题不是对产业政策做局部的调整,而是要有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性安排。
  
  重新认识文化市场主体:变两轮驱动为多元合力
  
  笔者发现,近年来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政府”“非营利”文化组织(NGO)。这些自主经营但是不同于文化企业,从事公益性文化活动却不靠国家财政支持。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尽管公益性程度不同,但是对由财政资助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且在效率上往往比政府财政扶持的文化机构更具优势。文化市场主体正在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多种多样的市场或者半市场化的机制将会发展起来,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将会创设出来,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创新必须跟上。
  
  重新认识文化安全:建立积极外向的国家文化贸易体系
  
  多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也不断提升,但是“文化安全”的警示之声仍然不绝于耳。在新一轮全球化的背景下,最好的文化安全政策就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如果仅仅从现代化初期的国际政治立场出发看待文化安全问题,只会导致自我封闭和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