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金融业 不开放 风险

马光远:没有比金融业不开放更大的风险

2011-08-12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8月10日,一则《证券时报》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三季度形势分析会上称,约有3万亿元银行信贷资金流向了日渐火爆的民间借贷市场。

        8月10日,一则《证券时报》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三季度形势分析会上称,约有3万亿元银行信贷资金流向了日渐火爆的民间借贷市场。虽然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迅即对此“辟谣”,但有一部分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入目前年化收益率高达60%的民间借贷市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根本的原因在于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民间借贷高企的利率,从今年各地民间借贷的情况看,火爆程度可谓空前,而利率也是节节攀升,最高的年利率高达100%以上,普通的年利率在60%左右,这和银行7%左右的贷款利率相比,套利空间巨大。这样,一些大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之后,并没有将其用于企业的投资或者经营活动,而是利用银行对信贷资金监管的漏洞,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了民间借贷市场。

  对于信贷资金进入民间借贷市场,可能引发的对银行系统的风险自不待言。从今年民间借贷的资金流向看,基本有两个流向:一是以鄂尔多斯的高利贷市场为主要代表,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和煤矿等领域;二是以江浙一带为代表,资金主要流向了中小企业。由于民间借贷的利率攀升,一旦资金链断裂,最终的买单者只能是银行系统。从这个角度而言,银监会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监管,通过委托放款的方式,防止信贷资金的跑冒滴漏,避免资金进入民间借贷市场引发系统风险是必须提上日程之事项。

  然而,另一个话题是,目前,在信贷紧缩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中国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却呈现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扭曲状态:急需资金救命的中小企业无法通过合法的主流金融体系获得资金,而那些大企业却能轻易地获得信贷资金,并将其投入民间借贷市场,充当二道贩子,获取暴利;小企业只能通过利率高达60%以上的民间借贷等非法市场,获取成本昂贵的资金?

  在这个“一面是火焰,一面是海水”的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玄机?暂且不论民间借贷本身合法与否,笔者认为,民间高利率借贷的存在,最起码意味着,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巨大的为企业正常经营所必须的融资需求,而这个融资需求,在主流的金融机构里却无法获得解决。笔者认为,除了一些央企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信贷的获得方面拥有“超国民待遇”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金融的绝对短缺。不客气地说,相对于高速行进的中国实体经济,中国的金融,特别是银行业尽管也取得了十足的进步,但从根本上而言,并没有改变中国金融绝对短缺的状况。以中美两国金融的数据为例:目前,中国的GDP是美国的40%,而看看银行的数字,在美国,以银行命名的机构有8500多家,而我国称之为银行的机构只有300多家,美国约是我们的28倍。也就是说,中国金融机构总体上并不能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在金融短缺的情况下,加上信贷紧缩,稀缺的金融资源自然只会选择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就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地下金融或者非法金融,满足融资需求。

  这样金融短缺不仅意味着大企业获得了信贷资源的“先占权”,也意味着,民间借贷本身的存在是有巨大的市场的。近年来,尽管高层一再强调民间借贷市场的风险,并且三令五申要治理整顿,但民间金融却如雨后春笋,越是打击,越是发展。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金融已经成为了中国金融的半壁江山,其存在固然可能引发金融业的系统风险,但如果没有这些民间金融的补充,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恐怕要恶劣很多。循此逻辑,既然中国金融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要求,那就应该大力发展金融机构,必须开放半垄断状态的金融,将民间信贷纳入主流的金融体系,而不是仅仅依靠监管去解决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巨大的套利空间存在的情况下,信贷资金不管如何监管,都会想方设法进入民间借贷市场,这是利益使然。

  因此,要彻底解决信贷资金的套利问题,根本路径是开放金融。从人类历史上大国崛起的逻辑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金融业欠发达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从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嬗变。笔者认为,是该打破中国金融业垄断的时候了,是该让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时候了,也是该让民间借贷合法化的时候了。目前,中国银行业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大量地设立金融机构,降低金融业的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设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即使发生一些风险,按照中国金融业的现状,我们也有承担这种风险的能力。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可能引发一些风险,但笔者认为,没有任何风险比金融业不开放诱发的风险要大,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恐怕在这个问题上,要吃大亏的。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