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民营书商

【中国企业报】民营书商之困

2011-10-14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中国民营书商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步,经过20多年的跋涉,民营书业艰辛崛起。

  北京安贞里,一条普通的小街上,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没有一名员工,六张办公桌上摆着几台半旧不新的电脑,桌上物件七零八落,地上纸屑到处都是……
  
  望着眼前这一幕,办公室租户加“老板”张明(化名)不胜感慨,此前红红火火的场面依稀在目。


  
  5年前,从小爱书的张明从安徽一座小城考上北京一所著名高校。经过大学4年文化浸淫,再加上在北京的文化熏陶,大学毕业后,立志图书事业的张明在一家民营图书公司打了半年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随即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独自创业,也在北京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图书策划公司。
  
  经历了创业的兴奋、期待之后,张明的图书公司很快便出现了现金流跟不上,选题专业化不够等问题。半年不到,图书公司再也支撑不下去了。
  
  事实上,张明的境遇只是民营图书公司身陷困境的一个缩影。
  
  两极分化严重
  
  中国民营书商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步,经过20多年的跋涉,民营书业艰辛崛起。
  
  公开数据显示,仅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的销售数据,在所有大众类图书的总榜单中,排名前5位的,100%为民营策划出品;排名第6至10位的,80%为民营策划出品;排名前100位的,民营也占60%强的份额。在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店当当网,年销售超过5000万元码洋的供货商中,绝大多数也是民营出版公司。
  
  业内人士分析,民营出版公司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成绩,最根本的原因是民营书商们压力大、动力足。相较于国营出版业,民营机制更灵活,选题策划能力更强,总能“嗅”到市场风向,出版的图书因而更受市场欢迎。
  
  用磨铁图书公司总策划沈浩波的话说,做大众阅读就是要研究大众心理,知道大家需要什么样的读物。
  
  民营出版企业光鲜的数字背后,却是成千上万如张明一样的小图书公司在苦苦支撑或已然倒闭。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历2004—2010年的长期发展,我国民营书商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从市场格局来看,民营书商中有部分企业已经成为行业佼佼者,市场份额占比逐渐增大,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部分中小出版书商经营较为困难,利润点逐渐单一化。
  
  据估计,全国民营出版公司有一万多家,仅在北京就有5000多家。然而民营出版公司看似十分活跃,真正有规模的不过二三十家,且面临许多忧患,现实非常严峻。
  
  民营书商虽然有良好的效率和灵活的机制,现金流却很不稳定。国内一家著名的民营书商负责人说,其公司遇到了现金流紧张的问题,但去银行协商后却碰了壁,因为一是没有固定资产抵押,二是应收账款不能作抵押。
  
  一家民营图书公司的李经理给《中国企业报》记者算了一笔账,除去版税、印刷费、人员开支等成本,民营书商一本书最多只能拿到8%到10%的利润。相反,与自己合作的出版社,很轻易地就能拿到20%的纯利润,虽然不公平,但自己处于弱势,没有更多的话语权。
  
  此外,国内出版行业尤其是民营出版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很突出。2009年,做得最好的民营出版公司磨铁的码洋是5个亿。而20亿元到30亿元也才占行业5%的市场份额。无论是磨铁还是华文天下,都把自己的目标定在3年之内占到5%的市场份额。
  
  书号问题也是压在民营书商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民营出版商介绍说,一个书号平均价格1.5万元,而国有出版社书号几无成本。于是,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倒卖书号”,不仅书号价格被人为炒高,还导致假书号泛滥。
  
  除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等制约民营书商进一步发展外,人才储备以及自身管理问题也是阻碍民营书商快速发展的难题。
  
  蔡灵认为,从创新能力来看,2004—2006年民营书商是我国文化产业最活跃的因素,但是由于利润率持续下降,目前业内创新能力整体有所下降;融资、人才一直是中小民营书商发展的主要阻力之一。
  
  企盼政策春天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与国有出版社相比,民营出版企业定位更明确,细分更专业,有的主攻文艺,有的专做少儿。比如文艺类的有新经典、博集天卷,少儿类的有海豚、新经典以及励志类的读书人、蓝狮子等等不一而足。
  
  国内出版界一位资深人士认为,民营书商一直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正是这种差异化经营让其在艰难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除民营书商自身努力外,客观政策扶持也尤为重要。
  
  博集天卷董事长黄隽青曾感慨地表示,近些年来国内图书业一直处在冬天,民营书业更是寒意浓浓。国营出版社能获得各种扶持,民营书业则处于“灰色”地带。民营书业在困难的环境中生存、发展、企盼春天。
  
  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提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的概念。国家要求2012年出版业完成转制,在3—5年之内培养出六七家资产和销售均过百亿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并且鼓励上市。这一变化,给长期身陷资金困境的民营出版企业看到资本的曙光。
  
  2010年1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业内人士指出,《意见》的出台,意味着中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开始破冰,民营书商同国有出版社之间的合作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出版人路金波明确表示,民营书商要真正做强做大,还有待于更加理想的市场环境出现。他还认为市场经济最好,既给国有出版社,也给民营企业一定的出版权,让国有企业接受市场考验。不管是国有出版社还是民营书商,只有平等的竞争才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一位业内人士还建议说,可以借鉴中国电影制作管理改革模式,新闻出版总署在推动国有出版集团改革发展的同时,在出版领域有计划分阶段地在对民营书商进行开放。
  
  重庆决定图书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太亨预计,未来5到10年,出版业将经历一场大洗牌。一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出版机构将会倒闭、重组,但一些特色鲜明的出版工作室以及策划人将有其存在的空间。
  
  就我国民营书商的未来出路问题,蔡灵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民营书商的发展与政策趋势联系紧密,从目前民营书商的发展困境来看,中央关于文化产业整合的意见是未来我国民营书商的发展前景之一。
  
  “通过资本运作扩大实体经营能力,结合网上发行、数字出版等多元因素,从而为企业发展寻找长期发展模式。”蔡灵说。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