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电影业

中国电影亟待重塑自己的“精神形象”

2012-01-10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一路欢歌”,130亿元左右的票房收益定格了2011年的“辉煌”。

  当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一路欢歌”,130亿元左右的票房收益定格了2011年的“辉煌”。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仅37.4%的受访者对当下的国产电影表示满意,45.0%的人感觉一般,17.6%的人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这厢热闹非凡,那厢冰冷以对,这之间的落差表明,中国的电影创作蕴藏着难以回避的危机。

  危机源自哪里?最为根本的,恐怕在于目前的中国电影创作过度地维护着自己的“商品形象”,而越来越疏远对艺术质量、文化重量和思想力量的热忱追求,“精神形象”经营得不能令人满意。

  中国电影创作的“商品形象”与“精神形象”如同翘翘板一般,总是难以保持动态的平衡。至今依然在电影市场上叱咤风云的“第五代”导演,以对民族命运和人生价值的冷峻思考为己任,通过浓墨重彩地塑造电影的“精神形象”,在影坛庄重亮相。不过,他们多多少少忽略了电影的“商品形象”,不太考虑市场需求和资本回报,一味地埋着头思索,进一步软化了国产电影的软肋。经过近年来的市场培育,通过明星、票房、档期、广告等概念的强力推动,电影的“商品形象”得以牢牢确立,但电影创作出现了滑向“赚钱工具”的苗头,不论是外在宣传上的恶俗炒作,还是内在质量上的精神气短,都在逐渐远离电影的文化与思想价值。

  例如,《鸿门宴传奇》,使劲地往正剧的道路上狂奔,又想把故事编得神乎其神,把俗套的内容一股脑儿地拼接上,这样的作品怎么能逃脱掉“四不像”的面目?《白蛇传说》,把传统的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颠覆了,原本最为闪光的东西被抹煞了,留下来的只是仙界与世俗爱情的简单演绎;《大武生》以京剧的名义招摇过市,结果呈现出来的却是刀刀见血、招招致命的视听堆砌,了无京剧“唱念做打”的写意特性与审美韵味……这些作品在2011年电影市场上都有过“风生水起”的记录,但在精神内里上却漏洞百出、虚弱浅薄。

  提倡重塑电影的“精神形象”,不是要回到“主题先行”的老路上。电影作为艺术形式,不是唱高调、喊口号就可以获得精神的熔铸。电影要遵循自身的艺术创作规律,要按照电影的方式来办事,关键是办的这个“事”要有内蕴精神的厚度与思想的光亮。

  其实,电影并没有那么复杂,创作时始终怀着好意地想着观众,就像跟人见面对谈一样,该说些什么,或者要介意一些什么,心里要有数,不冒犯人家,从里到外透着对人的敬意与尊重,让人家觉得舒坦,愿意跟你一起度过这段时光。这中间,最重要的是真诚,而真诚是重塑电影“精神形象”的有效手段,也是最终的归宿:真诚地面对历史的芜杂与厚重,真诚地诉说生活的痛楚与欢欣,真诚地烛照人性的温情与暖色。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