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那些年》 电影

2012年中国电影得学着“追女孩”

2012-02-08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在偷票房“蔚然成风”的大陆电影市场,1月华语电影榜榜首归属于《大魔术师》意义不大,毕竟《大魔术师》有复杂的大陆影视公司投资背景,屈居亚军的台湾小制作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虽败犹荣,依靠口碑效应台湾电影的实力不可小觑。

  在偷票房“蔚然成风”的大陆电影市场,1月华语电影榜榜首归属于《大魔术师》意义不大,毕竟《大魔术师》有复杂的大陆影视公司投资背景,屈居亚军的台湾小制作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虽败犹荣,依靠口碑效应台湾电影的实力不可小觑。票房事小,为艺事大,《那些年》给大陆电影界上了一堂很生动的电影专业课。

  2011年,观众对大陆电影的整体失望是难以言表的,临近年底“光棍节”的《失恋33天》小火了一把,但从艺术角度稍稍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还是经不起太严格地推敲,脱离了光棍节的情境,电影的无趣和都市里日复一日地的生活搅和在一块,无法在头脑里留下清晰的印记。

  《那些年》顺延了台湾电影一贯风格,尽管编剧、导演九把刀是第一次正式拍电影,还是不自觉地沿袭了台湾电影的思维方式和叙事语言风格,较之近几年大陆可以看到的《练习曲》、《海角七号》等类似生活题材的电影可谓一脉相承。

  为《那些年》贴上艺术风格的标签其实并不难,特别是大陆对《那些年》热情追捧的观众因为电影带来的感动而毫不吝啬地献上溢美之词,不顾电影导演和演员们都是青涩得如同他们想要表达的青春记忆一样——青苹果般的令人留恋。

  九把刀和其创作团队没有特别的秘笈,也没有通过《那些年》在艺术的天分上表现出超出常人的元素。借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名言“只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那些年》感动了两岸三地观众是因为搅动了中国人在1990年代的集体记忆,70后和80后在电影中找回了遗失的青春以及不可能挽回的朦胧爱情,顺畅地“说”出来,认认真真地演绎到大银幕上,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影片也就得到了票房的回应和观众的口碑。

  2011年中国电影全面沦陷在票房里,高额的票房神话中看不到一部经得起岁月磨砺的电影。说实话,《那些年》的电影艺术技巧不多,它的成功范式是“好好说话,好好演戏”是最简单艺术语言元素,最简单最直接的才能够打动人心,道理人人说得出,却鲜有人在大陆电影中做到。

  《那些年》火了,1978年的九把刀到北京大学演讲时还是难脱青春的印记,大陆电影界与其总结台湾小成本电影的成功路径还不如自我观照一下怎样回到“好好说话,好好演戏”的艺术状态中。靠着大投资、大制作、大宣传以及偷票房等非艺术形式制作电影的大陆电影应该学会台湾电影是怎样“追女孩”的。《金陵十三钗》在欧美电影市场票房的惨败完全有理由,提醒大陆电影界人士正视真实的人性情感表达是不需要附着太多的其他元素的,负累于民族的、政治的、时代的标签性的电影语言早已经不能够满足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了。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