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国产 电影 年轻观众

国产喜剧拿什么hold住年轻观众

2012-08-27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近来,《爱情公寓3》成为了一个网络热词,这个将受众群体定位为年轻人的电视剧虽然争议不断,却在电视和网络视频的收视中双线飘红。在电视剧逐渐失去了大批年轻观众的今天,《爱情公寓》系列喜剧已经延续到第三部,究竟是什么在吸引年轻人?

  近来,《爱情公寓3》成为了一个网络热词,这个将受众群体定位为年轻人的电视剧虽然争议不断,却在电视和网络视频的收视中双线飘红。在电视剧逐渐失去了大批年轻观众的如今,《爱情公寓》系列喜剧已经延续到第三部,究竟是什么在吸引年轻人?

  另一方面,笔者注意到,无论是近期播出的电视剧,还是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很多都将题材定位在喜剧、爱情的主题上,然而如此这般针对年轻观众的口味,仍未能轻松赢得观众对此类影视剧的关注。且看近日上映的喜剧电影《河东狮吼2》,有爱情、有笑料,也有大明星、人气笑星加盟,但仍然无法博得观众的笑声。难怪有人对国产喜剧加以质问:挠你笑,还是陪你笑?这又是为什么?

  据观察,《爱情公寓3》在网络视频网站上不仅播放量非常高,而且男性观众的收视比率超过女性观众,更有意思的是,这部剧的观众主体覆盖了20至29岁这部分人群,而且普遍学历比较高,而且其地域分布也非常有意思,大都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中型城市。要知道,这部分人群在传统电视剧收视是很难覆盖到的。在如今电视节目在年轻观众群体中逐渐式微的现状下,一部在2004年推出过第一部的《爱情公寓》,如今是如何延续着其生命力,并让年轻观众找到共鸣的呢?

  对比在年轻人中受热捧的美剧、英剧、日剧等,目前多数国产喜剧总想覆盖大多数年轻观众,因此,往往出现作品前后风格的不一和品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部分影视作品的剧情一味迎合所谓的“潮流”并低俗化,年轻人被逼无奈去他国影视作品中寻找“欢乐”而抛弃国产喜剧。作为一个“80后”,《爱情公寓》的导演韦正说自己当初做这部剧的初衷正是源于找不到一个吸引自己的影视作品。有此亲身体会的“优势”,韦正正好以自己的“80后”身份平视年轻人群体而不是俯视。针对这个群体,韦正认为“做电视剧就是做产品体验”——将整个团队定义为一个创业团队,并以类似创业公司的方式来运作电视剧。因此拍摄就是做产品,必然需要注重产品反馈、客户体验。于是从一开始的产品策划就非常细致,通过人群分析对剧集定位。与当下“注水”严重的国内电视剧相比,《爱情公寓》第一季只有短短20集,节奏十分紧凑。韦正介绍说:“当时《爱情公寓》第一季的时候,不是一下子拍了20集,而是只拍了两集,这两集主要是用来通过调查问卷来看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反馈。”正是这样的用户体验反馈让剧集不断调整,才在年轻观众群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笔者曾在国产电影推介会上体会过喜剧电影制片方的焦虑,为何一部体现时代流行元素的喜剧电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反思国产喜剧电影的制作,太多想当然的作品缺乏的正是这样的项目论证和用户体验反馈,当然电影和电视剧的制作模式固然有别,但对市场的敬畏和对观众的尊重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剧本创作方面,国产喜剧剧本的先天不足成为了制约这一产业的最大障碍。目前,国产影视剧题材单一,喜剧还没形成一种类型。而喜剧剧本难写也为业界公认,在笔者看来,这是个技术密集型的工种。虽然目前赵本山的喜剧片很受国内观众欢迎,但其喜剧内容却很难走出国门。而《爱情公寓》这种网络时代出现的喜剧,其实已经模糊了中国南北方的地域差别,这种基于现代中国都市生活的喜剧使得京广沪等多个城市的年轻人都能轻松地代入剧情。虽然有观众反映,该剧有太多模仿、山寨,甚至被指摘为“抄袭”美剧的情节,但在笔者看来,这种模仿在发展初期并无不可。

  其实,笔者在对《爱情公寓》的创作模式还未了解之前,确实摸不透该剧反响如此之大的原因,正如前不久一部《画皮Ⅱ》虽然在叙事、人物方面遭人诟病,却依然取得了票房奇迹一样,虽然影片在内容上、艺术形式上存在不足,但其赢得市场、获得成功的经验却是今后影视剧创作值得借鉴的。据了解,《爱情公寓》还做了海外发行,剧集在海外留学生人群里影响也很大。虽然有业内人士认为这部剧的制作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从原创、贴合市场以及面向海外市场等角度看,国产喜剧乃至国产影视都需要不断摸索,走出第一步。回顾中国喜剧电影曾有的辉煌,国产喜剧是否也该反思一下,究竟拿什么hold住年轻观众?而国产喜剧,又岂能仅仅做到博观众一笑就轻松了事?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