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国产 电影

寻找国产电影的救赎之道

2012-08-23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2012年的暑期档已经接近尾声,《画皮2》创下2亿多元票房新高,《搜索》、《听风者》等国产影片也收获了众多赞誉。

  2012年的暑期档已经接近尾声,《画皮2》创下2亿多元票房新高,《搜索》、《听风者》等国产影片也收获了众多赞誉。

  而随着《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超凡蜘蛛侠》等好莱坞大片8月底的即将上映,国产电影又面临着新一轮竞争危机……

  为什么不少观众不愿意走进影院看国产电影?国产电影在艺术品质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与好莱坞是否具有可比性?差距又在哪里?应当如何理性寻找国产电影的救赎之道?近日,一些专家、学者,让他们为国产电影把脉。

  为何观众首选好莱坞大片

  其实,自今年2月中美电影协议签订之后,好莱坞大军就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影院空间和资源,上半年国产电影票房遭遇惨败。当走进影院,面对着同一时段同一票价的电影,不少观众会不假思索:“当然选好莱坞大片,好看!”而这也成为了一直困扰中国电影人的问题。

  与好莱坞影片相比,国产电影究竟好不好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谈到近期上映的两部影片津津乐道:“都很好看!《听风者》有内涵,构架动人,演员的表演也十分出色。《画皮2》的视觉效果相当不错。两部影片,都能看到目前国产电影的闪光点。”他认为,《画皮2》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片本身的感召力。

  此外,《搜索》、《我·11》、《第一次》、《赛尔号》等影片,也获得了专家们的赞誉。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赞叹《第一次》把很难拍的爱情题材拍得真实、新颖。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康健民称赞日前刚刚揭晓的本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提名影片“都很好看”。他认为,电影“好看”的标准,一方面是在审美上带给观众以愉悦,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文化传承上起到独特的作用。

  “中美电影协议的冲击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对国产电影抱有更加宽容的态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认为。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教授梁明分析,从去年的500多部到今年的600多部,国产电影这一年数量上增加了很多,但不少都是小成本制作,并未能达到规范电影的标准。“现在电影拍摄的门槛越来越低了,我们对于‘电影’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一些不符合基本的电影语言,不符合电影的技术标准、艺术标准和放映标准的也被定义为电影了。”同时,他还认为,一些大制作的影片则存在片面追求场面宏大,以及泛娱乐化的倾向。“这两方面集中导致了目前国产电影在观众心目当中的美誉度下降。”

  石川指出:“国产电影要不拍得太俗套了,没有新意;要不就是太过于个性化了,个人化的生活经验没法得到观众的一种共鸣。”他认为,一方面是纯粹的唯商业是图,另一方面完全违背商业规律,这两者共同造成了观众主观上的难以接受。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排斥的情绪。“中国电影市场太单一也是主要原因。电影市场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从现在的单一化向以后的多元化、分众化的方向发展。”他建议。

  “保护月”该不该设

  尽管各方都避而不谈“国产电影保护月”这个概念,但今年的“保护月”不但确实存在,而且还延期了一个月。7月、8月,大银幕几乎是国产片的天下,以往独领风骚的好莱坞大片纷纷偃旗息鼓,悄然让路。采取“保护月”的方式来支持国产电影可不可取?不少院线大吐苦水,也有相当观众抱怨,另有不少人表示理解与肯定。

  “只要是为了保护国产电影,任何有效措施都是有必要的。”康健民称,目前恰逢我国的电影产业改革走过10年,正是到了国产电影改革的攻坚阶段,需要政策对于国产电影进行保护。“但更需要的是政策对于创作以及行业建设的支持。”他列举了目前的电影票价、片酬、档期等问题,认为只有这些都得到妥善解决了,中国的电影创作队伍本身素质越来越高,有了“内功”才有能力与外国拼。

  而另一方面,周星强调:“保护什么样的影片很重要。”他指出,从理性上来说,国产电影需要保护。目前的“保护月”迫切需要形成一种机制,比如事先广泛征集意见,有选择性地保护一些好的国产电影等。“这样几年之后,‘保护月’的品牌确定下来,大家一听‘保护月’都迫不及待地去影院看,这样也许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他说。

  实行“电影保护月”并不是中国的独创。其实,在韩国、日本也有类似的行为。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群飞认为,保护国产电影、民族电影是应该的,但方式有待探讨,“我们可以通过放映厅、放映场次的设置等,将保护月期间外国影片的放映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非一棍子打死。”

  黄群飞在电影创作上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他认为,首先国家需要为电影工作者提供更加宽松的创作环境,相对开放观众所喜欢的一些题材、类型片。其次,对于民族电影的扶持,可以考虑政府给予补助,既扶持了民族电影,又使得影院能够赚钱,这样才能使电影工业发展走向良性循环。再次,电影创作者需要有市场意识,尤其现在的第六代导演,不要过于表现自我,应该更多地从市场、从观众层面来考虑创作。

  国产电影应当如何自救

  那么,从创作者自身而言,国产电影应当如何进行“自救”呢?这也是目前不少专家、学者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黄会林看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一个标志性的年代。她称,那时,观众对于电影的选择并没有“国产片”与“外国片”的区分,大家前去观影的标准就是影片好看不好看。“我们既能看到《魂断蓝桥》、《出水芙蓉》等好莱坞电影,同时也能看到如《十字街头》、《渔光曲》等不少中国影片。现在,我们不该只是对着好莱坞高呼‘狼来了’而无可奈何。核心问题是做好自己,才有生存的空间。观众目前对于国产电影的一些偏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产电影自身品质上存在的问题。”黄会林说。

  电影归根结底是一门叙事的艺术。发掘一个好故事并且讲好一个故事,是电影创作中的首要目标。黄会林认为,目前影视创作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从业者的心态过于浮躁与急功近利。“现在缺乏能够拨动观众的心弦、引发观众内心的共鸣与激荡的好故事,往往跟拍成风,克隆的很多,缺乏原创力与想象力。没有深入的生活体验,拿出来的东西就会苍白无力。”她说。

  在周星看来,电影作为主要面向年轻人的大众文化产品,要找好角度,找到契合当下人心理特征的东西。“中国电影的投资、视觉感官与好莱坞有极大的差别,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做那样的电影,而是要找到自己独特的东西并且坚持。”周星认为。

  石川则呼吁,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首先必须“重视电影剧本的文学基础”。他认为,中国电影的质量不高,归根结底还是剧本的质量不高,而这跟整个文学创作的环境分不开。他指出,现在编剧在创作过程中的权益经常得不到保障,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创作者的积极性。此外,国产片剧本的创作周期过短,几乎没有像《泰坦尼克号》、《辛德勒名单》等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酝酿、准备。再者,现在演员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导致投入电影制作、电影剧本的资金越来越少。“如果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了,电影在剧本方面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他满怀期待。

  “要全面提升中国电影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饶曙光具体分析了当前创作团队所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就现在中国的电影编剧而言,还仅仅是作坊式工作,而非形成一个专业化的团队。而就整个电影生产的全流程而言,各个工种也都缺乏专业化的支撑。“电影是一种工业化的艺术,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艺术水平的高低,只有首先完成了基础建设,才能有更好的平台供发挥内容与想象力。”饶曙光认为,中国电影目前的短板不是一个层面的,电影工业的升级换代应当从3个层次循序渐进解决,即基础设施建设、电影的艺术想象与创意能力、电影的美学品质与人文素养。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