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文化 产业 发展

运城:文化产业发展如何破瓶颈?

2012-08-16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近日,了解到了运城市多个文化产业公司,了解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寻求破解文化产业发展难的办法。

  近日,了解到了运城市多个文化产业公司,了解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寻求破解文化产业发展难的办法。

  难点一:融资难

  山西本命年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闫普辉说——

  资金短缺、融资难、企业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是运城市文化产业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文化产业的企业多是中小企业,有形资产少,规模小,多拥有的是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往往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其价值不容易确定,风险难以评估。同时,大多数银行还停留在传统“抵押为本”的经营模式上,重视企业的第二还款来源,文化企业在争取银行信贷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资产抵押不足的障碍。银行放贷与文化企业的资金需求难以形成有效的对接。

  如何破解?

  一是运城市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融资平台,适时建立文化产业担保基金,逐步形成集引导资金、风险投资资金、担保基金三种融资方式于一体的扶持形式,共同给力投融资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在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地对文化企业量身定做贷款产品,探索专利权、著作权、驰名商标以及经过评估的文化资源项目、销售合同、门票等用作银行信贷抵押的办法,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得到更多的融资支持。

  三是借助地方财政的力量,建立针对文化产业的专业担保机构,并鼓励现有担保机构开发适应文化产业融资的担保业务,通过担保再担保等多种渠道分散银行贷款的风险。

  四是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区域整合,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

  难点二:政策“有限”

  新绛绛州澄泥砚研究所所长蔺涛——

  我国现在处于文化建设初期,有关促进文化产业企业发展的政策尚不健全,比如当前对文化产品增收的税率过高。文化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没有抵扣。我们的产品属纯手工制作,工序复杂、生产周期长,用工多。原料自采,有投资而没有成本税票,产品主要成本是工人工资,均无法形成抵扣。目前上海市等地文化产品的税率仅为百分之六,而我们的各种税率总计达到20个点以上,造成企业负担过重,发展困难。据了解,全市凡纳税在17个点以上的文化企业往往不堪重负,这也是制约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破解?

  一是落实税收政策。有关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二是文化企业(除娱乐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减免经营用土地和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

  三是鼓励创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对进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文化企业,在项目环评、水电气价格等多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四是在土地支持政策上,将文化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重要文化项目重点支持,及时提供足额土地供应。制定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规划,制订村庄整合方案。

  难点三:人才匮乏

  运城关帝表业有限公司渠道经理董弘——

  关帝表业是运城市仅有的一家制表厂,制表基地少、氛围差,本地制表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在手表设计、售后维修等方面招不到人。由于钟表行业聚集力度差,从深圳等大的钟表基地引进人才方面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当地提供的待遇、环境比不上深圳等地。由于钟表人才学习期长,要培养一个合格的钟表工人,需要3年左右时间,投入培训的成本大概在4万元左右,我们在培训人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理想的培训方式。

  蔺涛——

  传统文化产品大都是纯手工制品,其制作工艺繁杂、生产周期长。工人接受培训时间长、工作条件艰苦、环境较差。因此,愿意从事文化产业的人较少。目前我所就存在工作人员年龄偏高的问题,如打浆师傅已年过七旬,我们就是找不到接替的人;做盒子的都是年过花甲的老年妇女,青壮年工人很难招到;修坯工短缺招人难;烧窑师傅仅有一人且徒弟难招;打磨工短缺招人困难等。

  如何破解?

  一是完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要像重视科技人才一样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像支持科技人才一样支持文化产业人才。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帮助解决研发经费、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奖励机制,建立与人才实绩挂钩、向优秀人才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实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

  二是加强刺绣设计、钟表等运城市民间特色行业人才的培训,支持相对应的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将刺绣等民间雕刻技艺纳入职业技能竞赛范围,定期举办各类大赛,培育一批本土刺绣设计、钟表大师等优秀人才。

  三是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训。重点培养文化产业领域的经营管理、文化创意和科技人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使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鼓励文化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量身定做,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才培训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班。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人才培训领域,发挥社会力量的办学优势。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主管部门与文化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文化企业可与高校联姻,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集中培训等方式培养人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要加强人才交流合作,鼓励大学教授、专家进入文化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文化企业人才到大学、科研院所深造,合作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宏伟目标。

  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极,积极地、有计划地开发文化资源,使文化潜能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这是市委书记白云在全市文化强市动员大会上提出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需要研究破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