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电影 文化消费 火车头

票房过百亿产业仍孱弱

2012-08-24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来自全国电影院线方面的消息,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今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突破100亿元。而去年,中国电影票房直到10月份才突破100亿元,今年则提早了两个月。

  来自全国电影院线方面的消息,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今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经突破100亿元。而去年,中国电影票房直到10月份才突破100亿元,今年则提早了两个月。随着中国目前的银幕数突破1万块,城市观众到影院观影的习惯也逐渐形成。

  票房突飞猛进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为36.49亿元,比去年同期高出将近4亿元。而历年4月都是票房淡季,据悉,2010年和2011年4月份,全国票房都只有7亿多元,但今年4月,由于有3D版《泰坦尼克号》和《超级战舰》两部好莱坞巨制上映,全月票房一举突破15亿元,达到去年同期的两倍有余。正因为有了4月份的强势崛起,今年前4个月,全国票房达到约52亿元,与去年同期的34亿元相比,增幅超过50%。

  就在3D版《泰坦尼克号》国内票房逼近10亿元大关之际,《复仇者联盟》、《黑衣人3》等重磅大片也随之热映,在好莱坞进口大片疯狂“吸金”的同时,全国电影票房屡屡攀升。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全国电影票房总数为80.7185亿元,其中,进口片为52.6661亿元,国产片为28.0524亿元。由于7月份是国产片保护月,多部国产大片纷纷发力,尤其是《画皮2》,更是贡献了多达7亿元的票房,《四大名捕》、《搜索》、《听风者》的票房也都已过亿或接近2亿元。因此,整个7月份,全国总票房超过了20亿元。照此推算,业内认为,今年全年的全国票房将突破190亿元,直指200亿元。

  其实,自2002年实行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我国已连续9年实现电影票房大增长。据统计,从2002年至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年均增幅超过35%。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01.72亿元,同比增长63.9%,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然而,业界认为,中国电影市场之所以能在今年前4个月就突破50亿元,除了美国大片引进政策的放宽外,更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银幕数量的飞速发展。譬如,3D版《泰坦尼克号》的票房之所以能不停刷新纪录,除了观影人次激增外,还要得益于近几个月内陆续有新影院开业,如沪上的华谊影城开业不久,生意就十分红火。

  就此,业内预计,到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将达300亿元,并将出现30亿元票房的银幕巨制。随着总票房增长,单电影票房在未来几年内仍将连创纪录,有50%左右的电影票房可达1亿元,这将持续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进入电影行业,国产电影票房则将达到163亿元。

  国产片压力依然不小

  然而,就在市场井喷的同时,国产片的表现乏力也成了今年中国电影的最大隐忧。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国产片票房一直呈现颓势。其中,1—4月份,全国共有13部影片票房过亿,其中国产片5部,进口片8部,后者数量占优。而从具体的票房数字来看,进口片不但数量占优,票房也占压倒性优势。5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片,累计票房8亿元出头;而8部票房过亿的进口片,累计票房高达28.95亿元,占前4个月全国票房一半以上。其中,3D版《泰坦尼克号》和《碟中谍4》两部影片的票房加起来超过15亿元,差不多占去总票房的三分之一。

  “国产电影的盈利能力下降很明显,制片业生存形势日益严峻。”业内人士表示,“过去一个月,在3D版《泰坦尼克号》、《超级战舰》、《复仇者联盟》等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下,国产片的表现均不理想,《匹夫》、《杀生》赔得很惨,《黄金大劫案》虽票房过亿,但也没赚到多少钱。”

  而未来,随着中美电影新政的推行,进口大片数量的增加无疑会进一步挤压国产影片的盈利空间。对此,业内人士呼吁,日后最好能够建立一个规范合理的档期协调机制,为国产片开辟更多的生存空间。“制片业是电影产业的龙头和源头,如果国产电影长期赚不到钱,必然会让很多投资商从制片业撤离,也会让很多实力不强的小制片公司倒闭,这样下去,显然不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知名制片人高军如是说。

  产业链条不成熟

  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进入国内投资,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内电影产业在制片、发行、放映、周边衍产品等各个环节依旧不成熟、不完善,可谓乱象丛生。

  据了解,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进入“万张银幕”时代,银幕数量在过去一年将近翻了一番,但票房收入的增速却在放缓,2011年总票房相较2010年仅增长28.9%,远低于2010年63.9%的增幅。“票房增幅之所以赶不上银幕增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影院建设投资过热,盲目投资偏多,银幕数量增加不仅没把票房这块蛋糕做大,反而稀释了蛋糕,单块银幕的产值下降明显。”北京华星影院总经理陆遥表示。

  同时,陆遥还认为,电影票价格机制混乱导致票价虚高,“影院的挂牌价是很高,但问题是没有多少观众是按挂牌价买票,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以低于挂牌价的价格买到票,如会员卡、团购券、兑换券等。不夸张的说,看同一场次的100名观众中,可能会出现100种票面价。这种混乱的价格机制,当然会导致很多问题,影院与片方结账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少麻烦。”

  “中国电影缺乏一个沟通上下产业链条的平台,否则就不会出现去年底八大院线与《金陵十三钗》闹出的分账风波”,国内电影票房专家、《2012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撰稿人之一刘嘉指出,“产业基础不成熟,产业规模却一直在快速增长,就容易产生大家常说的市场泡沫。”

  另外,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依旧有限,国产电影的“走出去”之路举步维艰。刘嘉坦言,“外国人都想进入中国市场,但我们把自己的电影发行到国外却很难,中国电影的对外影响力还是很小”。著名电影学者黄会林也透露:“去年,北师大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曾做过一次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数据调研,结果显示,海外观众对我们中国电影的认识很弱很弱。”

  期待做文化消费“火车头”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票房的飞速增长及影院建设规模的扩张,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文化消费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看来,电影还有一层隐性影响来得更为猛烈,“电影具有消费示范作用,就像一个软广告,电影故事中涉及的旅游景点、酒店、餐馆,故事人物驾驶的车、使用的手机,都会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例如,《山楂树之恋》就让名不见经传的宜昌远安县成为当年“十一”黄金周的旅游热点;《非诚勿扰》则带火了原本的“小众”汽车品牌斯巴鲁;《杜拉拉升职记》更是让意大利运动服装品牌“乐途”一举打开了中国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文化产业本身具有融合性,电影带动图书消费、旅游消费,图书促进电影热卖,这是一条良性的文化产业链。而作为文化产业中最为大众熟悉和接受的一种,电影的影响力已经超出文化生活领域,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动了购物、餐饮、旅游等消费。

  众多信息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文化精品销售的重要市场。

  艺术品市场持续升温、世界顶级演艺团体和明星频繁到来等,足以证明我国高端文化消费的能力和潜力。与此同时,大众文化消费和个性文化消费也蓬勃发展。看电影已经成为众多人假日休闲的重要方式,并推动着我国电影产业去年票房总数突破百亿元。此外,文化创意街区在各地涌现,街区内的创意小店、小剧场、个性书店等,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加时尚的文化消费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则活跃着超过7000家民营剧团,满足不同地域群众的文化需求。适应家庭式文化旅游潮的兴起,文化休闲游、实景演出、主题公园等新的文化消费方式也得到长足发展。根据相关部门测算,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将达到1.5万亿元。

  在此背景下,人们的消费需求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市场细化意味着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也意味着只有能够找准定位、提供有针对性服务的文化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指出,文化产品不够适销对路是当前文化消费总量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认为,传统文化产品要向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而新兴业态企业大都弱小,需要有关部门为它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文化消费积极性,激活文化消费市场。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