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华策影视 国际化 蓝海

华策影视未来目标锁定国际化蓝海

2012-11-06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十月的杭州,秋意正浓。西溪湿地,柿红草枯。幽秘脱俗的西溪,似乎很难与资本市场发生联系。不过,被誉为“电视剧制造第一股”的华策影视,便藏身在这块湿地的小溪边,柿树下。

  十月的杭州,秋意正浓。西溪湿地,柿红草枯。幽秘脱俗的西溪,似乎很难与资本市场发生联系。不过,被誉为“电视剧制造第一股”的华策影视,便藏身在这块湿地的小溪边,柿树下。

  据了解,7年间,这家当初注册资本只有500万元的小作坊,如今已成为市值70亿元左右的上市公司;5年来,公司产能从2007年投拍剧2部/78集发展到2012年20部/600集左右,并朝着年产1000集的目标在迈进。

  势头十足的华策影视引起了广大投资者的浓厚兴趣,加上最近热播的《国家命运》广受好评,不少投资者都想探访华策影视,来看看精彩的影视节目是怎样制作的。借助于“走进上市公司”活动,一群近60人的中小投资者调研团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和浙江证监局的组织下,兴致勃勃地走进了华策影视。

  小作坊变成大产业

  华策影视的文化墙上,贴满了《天涯明月刀》、《薛平贵与王宝钏》、《施公案》、《国家命运》等海报,这些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均出自华策影视。而这些大戏的幕后“总导演”,是华策影视董事兼总经理赵依芳。

  在影视圈中,华策影视董事兼总经理赵依芳给人的印象是“做事雷厉风行,善于整合资源”。与广大投资者交流的前一刻,赵依芳还在与几位央视的大佬们喝着茶——次日,他们将导演一场题为“影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华策论坛。

  “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希望把中国影视事业从一个民营的作坊变成一个产业,并开始进行市场化运作。为了这个计划,我们开始做自己的投资、市场规划、打基础,建团队……”对于华策影视的创业史,赵依芳记忆犹新。

  据悉,华策影视虽然成立只有7年,但最初的8人团队早已在影视行业摸索了多年。那时,文化影视公司在别人眼里就是皮包公司,更不要说议价权了。当时,电视台只允许电视剧贴点广告,后来电视台逐渐发现电视剧还真能拉动广告,于是开始考虑购买电视剧,电视剧产业逐渐成形。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交易总额逐年稳步提升。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显示,2005年,中国电视剧市场年交易量约45亿元,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达76亿元,电视剧市场正由火热走向狂热。文化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更多人相信影视行业前景可期。

  华策影视一直从事电视剧的制作投资,投拍剧和外购剧为其主要收入来源。财报显示,2010年华策影视外购剧收入为9781万元,投拍剧收入为1.81亿元。但由于外购剧整体毛利率达69%,高于投拍剧51%毛利,所以当时外购剧和投拍剧各占据着公司营业利润的半壁江山。不过,借助上市募资突破资金瓶颈后,华策影视的制作产能将实现快速扩张,公司业务结构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统计显示,2008——2010年,华策影视投拍的电视剧产量分别为78集、89.5集和109.34集,增速为18.4%;上市后,获得了充足资本的华策影视加大了投拍剧的规模,仅2012年上半年,公司新增投拍、制作电视剧就达到了335集。上市时,华策影视的目标是,到2012年每年投拍的电视剧将达到20部600集左右,每年外购的电视剧将达到7部200集左右,每年投拍的电影将达到3——4部左右。如果仅计算投拍规模的话,公司有很大的概率全年超额完成任务。

  三季报显示,由公司参与制作的《幸福的面条》、《一克拉梦想》、《棋逢对手》、《百万新娘》等12部电视剧产品均在后期制作中,公司预计今年四季度可以完成制作。

  精品化战略应对行业过剩

  近期,诱人的影视行业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前来淘金,影视行业产能过剩的格局愈发明显。

  有关统计也显示,我国每年备案公示的部/集数达到1000+部/35000+集,但取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数量为400——500部/1.4——1.5万集,这表明相当多的影片拿到摄制许可但没拿到放映许可。而且,电视剧每年的需求量仅为7000——8000集左右,即使拿到发行许可证,1.4万多集电视剧也并非都能盈利,有的甚至无法产生收入。

  由于影视行业整体严重供过于求,不少投资者担心公司的业绩表现。因此了解华策影视如何应对行业产能过剩现状,成为很多投资者此行的重要目的。

  对于文化产业供需失衡的特征,赵依芳称:“文化产业不同于服装产品,如果是衣服坏了,还可以低价销售,但是电视剧、电影拍坏了,就没有人看,也没有地方播,所以华策影视率先提出了精品化,并一直追求这个理念。另外,在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降低作品失败的风险。华策影视所有的产品和作品,都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我们觉得文化产品要代表主流的文化方向,才更容易得到观众广泛的接受,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相对电影的大明星、大制作,电视剧向来以内容为王,剧本的好坏更能决定一部电视剧质量的高低。为了保证剧本优势,华策影视先后网罗了一批国内著名写手。

  为了绑定这些“金牌编剧”,华策影视还设计了一系列的激励约束制度。2009年2月,两位“金牌编剧”邹静之和刘恒分别受让傅梅城出让的14.71万股华策影视股份,出资额均为50万元,现折合华策影视21.18万股。他们还与华策影视签订无限期战略合作协议:刘恒和邹静之分别任华策影视业务总策划、总监制;两人策划创作的项目华策影视享有优先投资拍摄权;在双方认可的条件下,华策影视优先为两人策划创作的影视剧本进行投资拍摄。除以上两位,麦家、汪海林、吴海燕、薛永春、李晓苹等金牌编剧,也与华策有约。

  据悉,华策影视以编剧为核心的制作运营模式,使得公司在营销发行、流程成本管控、市场创意等方面的优势与金牌编剧存在十分明显的互补,多年的良好合作也建立起合约以外的信任和理念默契。

  国际化探索驶向蓝海

  华策影视2012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6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4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21%。在众多中小投资者眼中,这张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展现出来的业绩无疑是闪亮的,华策影视未来的发展是否依然可以保持这种“给力”状态,是他们通过此次调研,最希望了解的问题。

  对于华策影视的未来规划,赵依芳表示,中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振兴时期,华策影视希望在这个历史阶段,把中国的影视产业发展成“产业化、平台化、国际化、全媒体化”。

  在双剧驱动保障业绩的基础上,华策影视在海宁影视基地的投资,便是实现其愿景的重要平台。

  去年,华策影视与海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联手打造海宁武侠影视基地。海宁政府出地,华策影视出资,目前项目正在进行中,其定位是影视产业国际合作试验区,一是产业,二是国际化,第三是具有实验性。

  赵依芳说,在大华语的时代,中国的全球化影视播出平台一定是中国人去创建。华策影视希望通过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去搭建这样一个平台。

  华策影视希望通过海宁这个平台做更多的衍生产业,比如影视译制、海外推广、语言译制软件等业务。“全球化其实是未来影视业的蓝海,把影视译制产品卖到非洲就多500美金,卖到南美洲又会多500美金,随着国家力量的强大,随着文化产品的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市场未来会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赵依芳说。

  赵依芳对华策影视国际化之路充满自信,她的底气源自近年来公司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外购剧为例,华策影视每年都会从海外国家引进优秀的电视剧,外购剧份额约在国内总量的10%,外购剧除了为华策影视贡献了近半的业绩外,还为华策影视建立起了与国外媒体合作渠道。

  赵依芳说,她希望华策影视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希望华策未来能像国药、国酒、同仁堂一样,成为包含着文化底蕴的经济核能。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