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泰囧 资本 电影市场

《泰囧》引爆资本竞逐影市

2013-01-24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1月12日,是电影《泰囧》上映整一个月的日子,这一天,《泰囧》的累计票房冲破12亿大关。累计观影人数冲向4000万人次,电影局用“实属罕见”形容这部小成本电影的商业成功。

  1月12日,是电影《泰囧》上映整一个月的日子,这一天,《泰囧》的累计票房冲破12亿大关。累计观影人数冲向4000万人次,电影局用“实属罕见”形容这部小成本电影的商业成功。

  12.6亿票房已然是中国电影的奇迹,但片方和院线仍然在等待一个更大的彩头:刷新《阿凡达》创下的中国影史最高票房纪录——13.9亿。目前,《泰囧》的放映时间已经被延长至1月28日。已经不是新片的《泰囧》,仍和新一轮热映影片酣战院线。“1月28日后不排除继续延期的可能。”出品方光线传媒表示。

  近年来,银行资本、各路VC、PE、短线游资对电影圈开始了持续介入。一行业研究人士估算,现在至少有数百亿资本正虎视着百亿中国电影市场。有业内人士预测,《泰囧》这部商业电影所带来的商业成功,或将刺激新一轮资本竞逐电影市场,并且今后资本可能更加青睐小成本制作。

  光线传媒5亿进账

  据估算,一部投资不过3600万的《泰囧》,至少给光线带来5亿入账,导演徐峥有望分红约4000万元。

  1月13日,张睿和女朋友来到一家影城,在一字排开的几幅海报前徘徊了一会儿,最后决定再看一遍《泰囧》。“我们俩都看过了。”张睿说,“不过她是在网上看的枪版,不过瘾,所以还想看一遍。”

  网络上对这部电影的赞美铺天盖地,理由多集中在“爆笑”、“恶搞”等形容词上。批评的声音多来自学界和一些专业影评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晓苏观影后炮轰《泰囧》是“三俗”电影:“低俗、庸俗、媚俗”。

  不过,调查显示,自去年12月12日,影上映至今年1月14日,已有超过3600万人次涌向电影院为这部“三俗”电影买单。《泰囧》上映以来,逐一刷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各项纪录:上映三天票房过亿,四天突破2亿,五天达到3亿,七天超过4亿,两周稳拿7亿……截至目前,超过12.6亿元的总票房数字将出品方光线传媒推向了业界的前沿。

  作为一家综合性文化传媒公司,在电影《泰囧》上映之前,光线传媒在电影业务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电影也非其主要业务构成和盈利来源。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介绍,光线的电影和电视业务合在一块统称“影视业务”,大约只占公司业务总量的30%左右。

  对于光线在这部电影中的获利情况,光线方面和王长田本人都未做直接回应。业内人士分析,一向低调的光线传媒此次可谓“闷声发大财”。据估算,按照光线以往与院线43:57的分账比例为标准,《泰囧》目前12.6亿的票房成绩,将至少给光线带来5亿入账,除去各项成本,推测利润大概在4亿元左右。光线传媒财报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收入1.36亿元。这意味着,一部《泰囧》给光线传媒带来的净利,甚至达到了其去年前三季度净利的3倍。

  除了主要投资方光线传媒之外,导演徐峥本人也有望将10%的分红(约4000万元)揣入荷包。这创造了近10年来国产电影幕后老板和导演凭借单片“暴发”的新纪录。作为《泰囧》的联合出品人,一位名叫于宇昂的25岁创业青年,也成了这部电影的赢家,三四百万的投资换来约7000万的回报。

  投资不过3600万的《泰囧》带来巨额票房分账,对于从未依靠电影业务的光线来说,无疑是一笔意外之财。王长田称,《泰囧》的商业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但这偶然中又存在其必然性”,王长田说,“在营销方面,我们所做的准备相当充分。而发行方面,全国80多个城市我们都有员工,负责跟影院进行针对性的沟通。这个系统配合自身媒体资源,能以比较低的成本促进影片票房提高30%左右。”

  国产电影大面积亏本

  尽管《泰囧》已经火爆上映一个多月,但王长田依然认同,“在中国,不能指望投资电影赚钱”。

  同样是贺岁档影片,光线的同行华谊兄弟2亿元投拍的大制作《1942》就没有《泰囧》的运气。两部电影给两家公司带来的影响从资本市场可见一斑。

  《泰囧》上映后,光线传媒股价持续攀升。自12月初开始,股价从19.28元一路上扬。截至电影上映半个月之后,股价一度超30元,涨幅逾50%,并远高于同期的大盘涨幅。

  刚刚推出了大制作《1942》的华谊兄弟,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却未如预期。《1942》上映后第二天,华谊兄弟股票就曾跌停,市值蒸发近8亿元。上映一个月间,华谊的股价涨幅不足2元,远低于大盘同期涨幅。券商分析认为,华谊通过《1942》电影赚钱无望,收回成本都恐有难度。但近期与英皇合作的影片《十二生肖》的热映,对华谊的股价有提振作用。

  当问及,“在中国,不能指望投资电影赚钱?”王长田沉默了一会儿说,“没错。”此时《泰囧》已经火爆上映逾一个月。

  电影局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2012年上半年,进口影片票房达到了52.67亿元,12部影片票房过亿,国产影片票房28.05亿元,票房超过亿元的国产影片只有6部,市场份额仅为34.75%。

  2012年前三季度,已确定获得盈利的国产电影只有《画皮2》、《我愿意》等10部,而《大魔术师》等其他8部国产影片,通过票房和植入广告、网络电视版权等多种形式仅仅维持了收支平衡。除这些电影之外,其他国产电影大范围亏本,亏损比例达到了82.5%,有赚和持平的比例不到20%。

  华宝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前国产电影存在大面积亏本现象。2011年国产故事片共生产638部,仅227部正式上映。在638部的大基数下,票房过亿元的影片也不过10部。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迅速做大,投资电影的热浪已经波及这个行业之外。

  “现在的问题是,大家都往电影里投钱,把这个盘子做大了,但是并没有做强,赚钱仍然是极少部分人的好事。”一位业内人士说。他坦言,并不认同通过一部电影的票房去判断一家公司的长期发展:“引用电影里的一个词‘奇葩’,其实这个电影本身就是个‘奇葩’,它的成功不是一个必然现象,有很多偶然的机遇促成。公司以后的电影产品能不能继续这样赚钱,还未可知。而且《泰囧》对光线股价的影响也是暂时的、短期的,我们也看到了,大起大落很明显。所以电影市场的盈利,应该说只是少部分人的盛宴。”(下转B11版)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电影产业中,高投入与高回报并不一定成正比。“电影本身是娱乐产业,承担的更多是娱乐功能,特别是在贺岁档上映的影片,观众多是奔着一个乐子去的,追求的是愉悦的观影感受,而资本市场也一样,只看票房结果,没有责任为导演的艺术创作买单。”

  各路资本杀入电影业

  业内关于电影投资的高风险已达成共识,但流往这个圈子的资本却越积越多,分析认为《泰囧》的成功可能会令资本更青睐小成本制作。

  电影产业正迅速变成一个近百亿的市场,对电影一无所知的各路资本纷纷开始一掷万金。“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二大电影市场。10年增长了18.5倍”,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在一次通气会上介绍说,“中国电影市场已经稳居全球第二把交椅。”

  2004年以来,银行、各路VC、PE、短线游资对电影圈开始了持续介入。一行业研究人士估算,现在至少有数百亿资本正虎视着百亿中国电影市场。另据业内人士介绍,在诸多行业外投资者中,近年来以山西和鄂尔多斯为首的热钱涌入电影行业非常明显。

  “赚到钱的才有几家?”王长田表示,“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是不完善的,电影的获利方式太依赖票房了,票房收入占到电影产值的90%,这是不正常的。举个例子,美国电影上映后,除了票房部分,很多还可以通过电影周边产品获利。但在中国,影视产品的周边产品没有市场,盗版又给票房收入雪上加霜。所以在中国,通过投资电影赚钱可以说非常困难。”

  新影联总裁高军曾遇到过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不懂行的投资人,“开矿场的”。拿出1000多万出来,给一个年轻又没有任何经验的新人拍片,结果如高军所料:“闭着眼睛进来,流着眼泪出去”。最终这位投资人从电影行业销声匿迹。“山西煤老板多厉害,赔进多少还往里投。《我的美女老板》赔了,《战国》赔了,现在投《终极解码》又是一亿。《战国》那一个亿就血本无归。”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曾经感慨,在这么庞大的市场下,中国电影本来应该赚得到钱的。“但是被盗版、网络下载、电影瞒票、有些行业的垄断、利益分配不公等种种因素给侵蚀了。”

  现实呈现出的是一个悖论:一边是源源不断的热钱涌入国产电影领域,一边是大约80%的国产电影巨额亏本。

  《泰囧》一片的票房奇迹是否会点燃资本新一轮竞逐热情?中投顾问文化产业分析师蔡灵表示,《泰囧》的大热,将成为国产电影产业投资的新契机,但投资有待逐步趋于理性。“国内电影投融资环境还有待规范,各路资金的注入导致了电影市场过热现象的产生。主要表现在电影制片和影院建设环节受到资金的追捧,而这种追捧超出了‘理性’范围,违背了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

  另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泰囧》一片的成功,可能会令今后的资本更加青睐小成本制作影片。“大明星、大导演、大投资这种大片模式,现在越来越受到挑战,市场应该很快就会转变观念。《泰囧》这部片子至少能让市场看到另辟蹊径的可能。”

  国产电影市场“大而不强”

  有行业分析师认为,国产电影市场“大而不强”,“需要做实这个市场,而不是仅仅做大”。

  “2012年《泰囧》的市场表现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也引起了股市的追涨性投资。光线对电影的这种运作模式可能带来后面的一些效仿,也可能会给同业造成过高期待,但其实《泰囧》式的高票房现象是很多年才遇一次的。从长远发展来看,《泰囧》可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那么高。”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说。

  但对于光线自身来说,《泰囧》的成功让王长田坚定了商业电影之路。“光线会坚持商业类型片,不纯为获奖而拍片,也不为传达价值观、教化大家而拍片。当然,商业类型片也要不断提高标准,就算是大导演大卡司的,只要项目不成熟,也有可能选择不合作。”

  对于一些“叫好不叫座”的文艺类型片,王长田并不持肯定态度。“对光线来讲,生存和发展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先从市场的角度让自己变成一个赚钱的公司,然后将来才有机会拿这些钱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反过来先把自己做死。我相信对于很多公司来讲,也是一样的。”

  中投顾问文化产业分析师蔡灵认为,一些国产影片一味追求“大片效应”,盲目模仿好莱坞制作模式,没有寻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是其关键的问题所在。“电影的投资方应该准确把握电影市场动态,寻找发展潜力较大的影片投资。”

  国产电影除了需要更加贴合大众的市场化运作,有业内人士认为,与其投资单个作品,去市场上做“散兵游勇”的竞争,品牌化运作或是电影市场未来重要的突破口之一。“目前全世界票房前十的电影都是品牌化运作,像《四大名捕》一上来就是三部,还有《布衣神相》六部,《双旗镇刀客》也是三部,包括《人再囧途》也是系列化运作。”光线公关经理曹晓北说。

  有行业分析师则认为,国产电影市场“大而不强”,需要改变和突破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现在需要做实这个市场,而不是仅仅做大,不是利用大量资金和烂剧本做出一堆泡沫。”他说,一些小成本影片以小博大的战术或可对国产电影的投资方有所启示。“是不是巨额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市场就一定买账?”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