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图书出版行业 巨大挑战

数字出版市场继续扩大

2013-03-01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如今的图书出版行业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年度出版品种居高不下;行业库存堆积如山;大量的新书根本进入不了流通渠道与读者见面;传统的出版社很多还活在计划经济时代,全然没有危机来临的感觉;全行业的利润率极低,充斥着大量的应收账款;绝大多数的出版企业回款周期都在半年以上……

  如今的图书出版行业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年度出版品种居高不下;行业库存堆积如山;大量的新书根本进入不了流通渠道与读者见面;传统的出版社很多还活在计划经济时代,全然没有危机来临的感觉;全行业的利润率极低,充斥着大量的应收账款;绝大多数的出版企业回款周期都在半年以上……

  很多人说,数字出版来临后,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有媒体说:数字出版将加速出版企业倒闭和兼并。

  果真如此吗?数字出版是否真的如大家认为的有那样的魔力吗?数字出版真的会再造出版行业吗?很多人说数字出版来临将使出版行业消亡,因为作为中介的出版行业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果真如此吗?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让我们回归一些出版的常识问题。

  图书编辑不仅仅是中介的角色

  这个问题不仅是读者不明白,甚至很多作者都常常把编辑和校对混为一谈。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编辑究竟是做什么的。编辑是一个专业性和独立性很强的工作,尤其以图书编辑为甚。他的工作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选题策划、组稿、与作者沟通、审稿和编辑加工、装帧、版式设计等等。

  最优秀的编辑不仅仅是某方面的专家,同时,还是相关或相近领域的杂家,兼具专家与杂家的知识结构,专家与杂家两者完美的统一与结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

  同时好编辑和编辑是两个概念,就像有的人被称为艺术家,有的人仅仅是个匠人。只有深刻了解编辑的价值才能够去探讨数字出版环境下的出版业。

  一个好编辑绝不仅仅是一个中介,在很多时候,他甚至与作者一起创造出了读者所看到这些书。例如我们出版的《微力无边》《正能量》等书,都是编辑和作者一起反复讨论和磨合,才最终形成了这些文字,就像《微力无边》的作者在后记中所写:“编辑为了一个小章节,甚至我某个措辞,都逮住我一番推敲的,比如说那篇《前言》吧,她是逼我写了好几个版本的。好书,是炖出来的。”于是,编辑与作者一起构成了内容产业中的上游。

  不可否认的是技术的发展一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出版,就像竹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几百、上千年前的内容传播模式。传统出版行业同样有一条微笑曲线,在这条曲线的一端是内容提供者,另外一端是消费者,在曲线的中间则遍布着产业环节中的各个角色,从排版、印刷、批发商到零售商。

  技术变化将改变传统出版微笑曲线的曲率,将使内容提供者和消费者的距离拉近,但是微笑曲线的两端没有本质变化,最先面临革命的将是中间环节,这些年网络书店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大,地面书店的持续萎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这种改变作为价值链一端的内容提供者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出版物的表现形式将发生改变

  探讨数字出版要回归客户需求的本质,技术更新换代很快,但是人性本身及需求几千年未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具有的很多群体习惯和个人需求是千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们要发生根本的改变在一个以百年为单位的计数时代是很难的。

  过去千年以来,人类很多的需求都通过书这种形式得以满足,例如:学习和考试、打发时间、查阅资讯、提升自我、改变思维、教育子女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本身的需求,千万年来如此。而现今,由于技术的革命,我们渐渐发现满足这些人类需求的产品形式已经不仅仅再是书了。

  查阅资讯可以使用谷歌和百度,打发时间可以有电脑游戏,地图可以用GPS,还有大量的专业性网站、专业程度和移动app来满足这些需求。也就是说,原来我们用书这种产品形式满足了人类的很多需求,但现如今,书仅仅是这些产品形式中的一部分。设想一下,若干年后,我们还会有地图出版社吗?还会有百科全书吗?还会有各种字典、词典吗?那么,行车导航算不算出版行业呢?所以,我们不能以当下看到的形式来推演思考出版业的未来,只有深刻了解读者对于书这种产品形式的需求的根本原因才可能避免管中窥豹。

  从个体来说,我们生来就有深阅读和浅阅读的不同需求。从群体来说,群体中总会出现领导者和管理层,而他们之所以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是因为他们超过群体中一般人的能力,特别在专业性、领导力和逻辑思维等方面,而这些能力的训练很多时候是需要通过深阅读的形式来建立的。

  所以说,深阅读是人类亘古不变的需求。同时,就内容的呈现形式来说也有难易之分,通常散文、小说以及很多非虚构类的图书呈现形式相对容易,而一些教材、绘本和工具书呈现的形式可能就会较为复杂。因此从出版呈现形式和读者不同的需求两个维度来分析,技术带来的变化会给不同出版领域的企业带来不同形式的冲击,不可一概而论。

  相对于那些浅阅读和呈现形式容易的出版领域受到的冲击会比较大,比如现在大量涌现出来的文学网站、个体出版以及基于iOS或者安卓的app。而对于那些深阅读但是呈现形式容易的出版领域冲击可能会小一些,大量的专业出版目前仍然需要专业人员的整合;而且对于那些呈现形式难的出版领域带来的演变可能会更大,例如教材将会采用视频、动画以及实时互动等形式来展现,儿童绘本的可视化和可阅读等等,也许在有的领域其呈现出来的将不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图书。

  所以我认为,在未来的出版领域也许渐渐会演变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出版机构:一种是经营人的出版机构,他们类似于现在的影视行业的经纪公司,为旗下的作者打理相关的宣传推广一系列的活动。一种是经营内容的出版机构,他们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于对于内容的把控,从内容本身去引导大众需求。

  电子书不会比纸版书便宜

  当下,中国的数字出版可用一个“乱”字形容。中国的数字出版目前渐渐形成了以三大阅读基地和几大网络书店领衔的格局。

  由于电信运营商前期主导了电子书的发展,而且大量出版社初期涉足数字出版领域未必是从商业或者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很多出版社认为数字出版和原有出版业务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关系,而是原有业务的有益补充,所以形成目前国内大量电子图书定价仅在1-2元区间。

  但是随着数字出版领域相关规则的渐渐明晰,以及亚马逊kindle进入国内,电子书领域将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出版商会发现,电子书将会不可避免地抢夺一部分纸版图书的原有市场,那么原有的定价体系将会直接威胁出版商的生存。

  我曾经撰写过一篇《图书行业为啥是“一个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的行业》文章,里面详细地剖析了传统出版行业的各项成本,其实从中可以看出,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除了印制和纸张成本的减少,其他各项支出并没有减少,相反因为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各项成本反而大幅上升,所以如果数字出版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已经取代了纸质图书的部分市场份额,那么对于出版商来说如果再以几元钱的营销价格定价将无疑大幅缩减自己的利润,影响到企业的生存,这是出版商们不愿意也不能承受的结果。

  所以随着数字出版市场的持续扩大,电子书的价格将不避免地向纸质书籍价格回归,而且从美国目前的电子书市场来看,kindle版的图书和纸版书的销售价格已经趋于一致,甚至有的图书kindle版的销售价格略高于纸版图书。而且我们看到,目前在亚马逊中国的kindle商店,很多电子书的价格已经大幅上升,已经接近纸版书的价格,例如:《自控力》纸版定价39.8元,kindle版本定价19.9元;《大数据时代》纸版定价49.9元,kindle版定价39.99元;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纸版定价29元,kindle版定价25元。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