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光伏 泡沫 破灭

【经济参考报】中国光伏泡沫破灭 千亿元投资半数打“水漂”

2009-08-24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打乱了迅速发展壮大的中国光伏产业的匆匆脚步,国外市场需求萎缩,市场寒冬骤然而至,多数企业亏损、停产,全行业提前步入洗牌。

  光伏泡沫吹起来千亿元投资半数打“水漂”

  现状篇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打乱了迅速发展壮大的中国光伏产业的匆匆脚步,国外市场需求萎缩,市场寒冬骤然而至,多数企业亏损、停产,全行业提前步入洗牌。

  两三年间,国内先后有上千亿元资金涌入这个新兴产业,但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在市场泡沫破灭后,中国企业已经并还将付出惨重代价。

  巨额投资或将打“水漂”大批企业进退维谷

  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2007年已达到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增长了600多倍。尤其近两年大量资金持续迅速涌入这个行业。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链中,已投产的有10多家多晶硅企业、60多家硅片企业、60多家电池企业、330多家组件企业,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30%。

  长期关注研究新能源的北京润诚利实投资顾问公司总裁刘华说,以光伏产业链上游原料的多晶硅为例,过去几年里,受暴利诱惑,中国企业对多晶硅的投资猛增,即使在技术和人才都不完备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也敢于投资建设万吨级的项目。综合各方资料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

  在多晶硅生产大省四川省,2007年多晶硅产量仅700吨,去年突破2000吨,随着多个项目的建成投产,2010年一个省的总产能将达31750吨。

  但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欧洲各国尤其是西班牙在太阳能领域的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引起全球光伏市场急剧萎缩,中国光伏企业从欧洲接到的订单锐减,大部分企业歇业停产,库存高价多晶硅较多的企业损失惨重。

  目前,多晶硅行情已结束暴利,市价回落到70美元/公斤,逼近国内生产企业的成本,四川省一些多晶硅企业因成本高、需求不足而出现了间歇性停产。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姜谦说,这是盲目扩张、产能严重过剩后遗症的逐渐显现。四川多晶硅产业现状是国内多晶硅产业的缩影,间歇性停产或许只是新一轮风暴的开始。

  我国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平均约每公斤70美元,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未采用闭环式生产的企业成本更是在100美元左右。刘华说,国外大企业每公斤成本仅25至30美元,目前开始了积极扩产。

  刘华等多位投资专家分析说,国外厂商的技术与成本优势,使得多晶硅价格仍有继续下探的空间。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加上国内很多项目都是近一两年蜂拥上马,产能将逐步释放,又遭遇国外厂商扩产,竞争会更惨烈。对此,国内企业如果暂停建设或生产,必须承担前期巨额投资的损失;而投入生产,又将面临巨额亏损。投资分析们预测,进退两难的国内多晶硅企业,千亿投资至少一半或将打“水漂”,50多家企业中,最后能存活的也就3家至7家。

  “遍地开花”埋下祸根泡沫破灭自吞苦果

  “光伏泡沫就是中国人自己给吹起来的。”无锡尚德公司董事长施正荣说,这种泡沫主要表现在多晶硅的高价格和大规模建设;中国上马了那么多电池片和组件生产企业,对多晶硅的需求暴增,导致其价格从每公斤几十美元一直飞涨到500美元左右。

  2001年,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军企业无锡尚德公司成立,到2005年底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施正荣一跃成为中国“新首富”。在2008年度的胡润富豪榜上,其账面财富达到215亿元。与此同时,一批懂得光伏技术或掌握销售渠道的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先后有10多家国内民营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

  多晶硅的暴利与尚德等光伏企业海外上市造就的爆炸式财富增长神话令国内企业对光伏产业趋之若鹜,光伏行业开工项目“遍地开花”。以江苏省为例,距离无锡尚德几百公里范围内,就有林洋新能源、常州天合、南京中电光伏等颇为知名的光伏企业,中小型光伏企业更是数不胜数。光伏产业高速发展,国内一度达到500多家生产及研发单位,从业人员逾十万人。

  下游的疯狂投资,拉动了全球多晶硅价格暴涨。而多晶硅暴利,又诱发了国内新一轮投资热潮。随着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数量增加、产能扩张,对多晶硅的需求量已经连续4年保持10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2008年,全国消耗多晶硅达到1.6万多吨,国内生产了4000多吨,进口依存度仍超过3/4。但轰轰烈烈的中国多晶硅投资潮形成的产能刚形成规模,国际国内价格泡沫随即破灭。

  施正荣说,光伏产业供大于求的局面本来在今年七八月份就要出现,只是金融危机把它提前了6至10个月。以国内为例,少说两三百家,多说五六百家光伏企业,都是在过去两年内上的。随着市场逆转,大量企业歇业停产、乃至破产是自然的事情。

  金融危机后,江西赛维、无锡尚德等10多家在境外上市的企业股票市值在金融危机中缩水严重,有的公司股价跌至去年最高点的1/10左右。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08年富豪财富缩水报告中,施正荣财富缩水程度以80%高居榜首。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分析师姜谦认为,国内光伏产业目前面临的困境,看似金融危机是导火索,其实祸根早已埋下。受巨大利润的驱使,前两年国内企业项目不断上马,表面上非常红火,但背后却是产品单一,技术落后,且严重依赖海外市场。产能泡沫以这样的方式一直膨胀下去,就算不经历金融危机,迟早也要破灭。

  有核心技术者获暴利低水平重复建设者“啃骨头”

  中国光伏行业已步入大浪淘沙的无情洗牌、挤掉泡沫阶段。真正在前一轮暴利行情中赚取暴利的,是牢牢掌握多晶硅生产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中国企业只是扮演着产业链条低端赚取“加工费”的角色。国内企业巨额投资或将损失背后,最令人揪心的还是核心技术缺失之痛。

  目前,多晶硅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制造商手中,金融危机前,中国对多晶硅的需求猛增、他们却严格控制产量,引领多晶硅价格暴涨,现货市场最高价一度接近每公斤500美元,其成本仅25美元至30美元。刘华说,中国去年进口1.2万多吨,这些企业按每公斤赚取300美元计算,至少获利36亿美元。

  正是国外厂商制造的多晶硅暴利,诱发了国内多晶硅的投资热潮。中科院院士王占国教授等多位技术专家认为,国内众多多晶硅项目的无序上马,实际上是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引进设备、技术的企业,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尚未彻底解决高能耗和环保问题。

  潜在的危机并没有释放。在前一轮的多晶硅暴利行情中,掌握技术的国外企业不急于扩产,但在危机出现后纷纷公布扩产计划。根据国际七大多晶硅巨头公布的扩产计划,其总产能将从2008年底的约6万吨/年增加到12万吨/年以上。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太阳能技术研究室主任王文静等专家分析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太阳能硅材料大幅降价,如果需求再进一步降低,会出现欧美企业在价格上大幅杀跌,以达到窒息中国硅材料产业的目的。

  另一方面,市场萎缩后,国外光伏电站业主对光伏组件的要求提高。由于不少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与欧洲、日本企业仍有差距,因此欧洲对光伏组件的严格要求实际是对中国企业设立技术门槛。如把单晶硅电池组件,由180瓦板型提高到185瓦,这要求单晶硅电池片的效率达到17.4%,而中国目前只有3家至5家电池厂可以达到这一效率指标。因此,如果欧洲这一指标成为国际公认的新标准,将加速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淘汰和技术升级。

  而欧洲、日本光伏企业在本轮危机中并未受太大冲击,关键是国内有市场,技术有特长,尽管市场萎缩但通过抢占中国企业的份额而得以稳定增长。事实证明,在金融危机中全球光伏行业受冲击最小的是掌握了上游硅料提纯核心技术的大企业,受冲击最大的是中下游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商,作为世界第一太阳能电池生产大国,我国众光伏企业恰恰吞下了有规模无技术的“苦果”。

  专家们认为,光伏行业的危机,本质上是没有核心技术的危机,中国企业已为此付出惨痛代价或许还将继续付出代价。提高我国的多晶硅生产技术,加快硅片加工相关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的研发,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打破国外企业的制约,成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产业升级篇

  扶伏限劣引导光伏产业升级

  国内光伏产业中存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多数企业因金融危机提前陷入困境的形势下,专家建议通过重大技术攻关、制定行业标准制定政策,支持光伏产业做强做大。

  行业危机正是调整良机。浙江正泰太阳能公司总经理杨立友博士认为,金融危机后国内多数光伏企业陷入困境,行业发展确实需要国家政策扶一把,但政策必须着眼于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而不是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产业格局下通过大规模补贴来启动国内光伏市场。

  对于国内多晶硅的投资过热,杨立友认为,从长远看,这一轮投资解决了我国太阳能产业链中原料缺乏的问题,但近期政府应当重点梳理已经上马的项目,对于技术先进,自有资金充裕,地域布局合理的项目予以鼓励;对技术落后或未经实践检验,盲目上马的项目进行有效控制。同时,鼓励多晶硅项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尽快解决工艺,能耗,成本等一系列问题,以优化产业,摆脱当前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竞争无序的混乱局面。

  “我国应尽快实施光伏产品的质量认证制度。”恒辉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安琦说,目前美国已经制订了UL组件标准,欧洲制订了TUV标准,不但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已经成为隐性市场门槛,而我国这方面依然是空白。他建议国家要加快建立光伏产品和发电系统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企业标准及时转化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光伏应用市场发展的支持,应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支持那些指标先进的产品和企业。另一方面,电网公司应抓紧制定严格并带有先导性的并网标准,引导光伏发电企业使用更高质量的光伏产品并改进管理。

  经济学家、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等专家还建议,国家应通过光伏应用规划和新价格机制,引导光伏产业理性投资和技术创新。由于目前光伏技术发展和经济性变化趋势已经能够把握,政府可以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光伏装机规划,指导行业发展,更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如特许权招标去发现更合理的光伏电价。

  另外,政府应加大光伏领域的研发投入,加快建立太阳能光伏国家级技术中心,掌握产业关键技术、推动技术突破。支持重点包括:在晶体硅材料提纯技术上实现进一步突破(包括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努力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降低晶硅片厚度,减少晶体硅材料的消耗量;加大对薄膜电池、聚光电池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积极推动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为大规模应用做好技术和管理准备。

  实施金融创新支持国内光伏企业“走出去”

  发展壮大中国光伏产业,专家建议银行与保险机构加快金融创新,支持国内企业继续开拓国际市场,抢占领国际制高点。

  CSI阿特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瞿晓铧介绍说,国外主流太阳能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已近成熟。比如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太阳能上网电价均已受立法保护,投资回报率高,风险低。但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苦于缺乏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缺乏出口信贷的支持,不能直接参与大型并网太阳能电站建设,在利润和渠道上均依赖于规模远小于我们的国外分销商,这种受制于人的状况急需改变。

  目前,海外市场已经为中国企业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瞿晓铧介绍说,当前,欧美等地一些发达国家正加大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扶持力度,补贴政策不断出台,海外光伏发电市场显现重大商机。另一方面,因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金融机构的投融资能力弱化,海外光伏发电项目、工程承包商面临融资困难。这为国内光伏产业龙头企业借助国内融资走向海外项目总包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龙头企业在海外进行项目总包如能成功,不仅可以缓解光伏电池市场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也将实现从产品生产商向项目承包商转变,提高国内光伏产业抗风险能力,还会带来大量订单。

  但融资渠道不畅却成为最大障碍。无锡尚德首席财务官张怡介绍,国内金融机构能提供的一般都是短期贷款,而光伏发电项目需求的融资一般要求20年左右的贷款期。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还没有相应的贷款品种。另外,国内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与项目挂钩的贷款,一般要求有贷款向下生成的固定资产作为抵押。国内光伏龙头企业开展海外项目总包申请放贷时,国内金融机构因对国外的法律、金融体系掌握程度不足,贷款风险评估工作费时费力,有的甚至为此不愿放贷。

  此外,我国的出口信贷保险目前只是覆盖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而应收账款期限不会超过一年。光伏项目总包贷款,要求出口信贷保险提供20年左右的保险期。这也是国内融资渠道不畅的重要原因。业内人士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协调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为海外光伏项目总包量身定做贷款和保险品种,加快了解贷款项目评估,以便龙头企业尽早到海外进行项目总包。

  “这是中国光伏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浙江正泰太阳能公司总经理杨立友说,为此正泰正利用欧美短期资金短缺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的大型电站投资及交钥匙工程,完成由组件制造商向太阳能电力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尚德公司也在美国建立了团队,并收购了一家美国系统集成商,同时与一家新能源基金合作,共同开发和投资建设太阳能电站。目前已经获得了美国最大的一个35MW电站的投资建设和经营权,接下来大概两三年中公司在美国将建设和经营大概超过150万千瓦的电站。

  湖北银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慈洲认为,金融危机下欧美国家的银行严格控制信贷,对光伏电站项目业主的贷款减少,而国内银行资金充裕,完全可以出口信贷的方式,支持国内光伏龙头企业走出去。通过资本输出,带动产品出口,并逐步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市场分工体系的地位。

  国内市场篇

  启动国内市场带动企业发展

  鉴于国内光伏产业产能巨大、多数企业目前陷入困境,而部分龙头企业相继突破相关核心技术正努力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有望引领行业突围,专家建议,国家应加快启动国内市场,引领光伏企业发展与产业壮大。

  记者近日在全国一些光伏企业调查时发现,目前无锡尚德等主流光伏厂商已将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到1.5元/度,浙江正泰太阳能公司的薄膜光伏发电成本降到每度1.1元到1.3元,且高效薄膜太阳能量产成本可以在0.5至0.7元左右,河北英利更是有望在明年将发电成本降至每度电1元钱。国内光伏产业技术经济性的持续重大改进,决定了光伏产业发展已进入到了可较大规模示范推广的阶段。

  “这个判断是国家如何定位光伏产业以及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本前提。”浙江正泰太阳能公司总经理杨立友、茂迪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振勇等光伏专家认为,尽管国内多数光伏企业目前陷入了困境,但绝不能因噎废食,错失加快发展光伏产业的良机。与此同时,欧美日等国都在强力推动光伏研发并寄希望于在新能源技术和产业上谋求全球领先,我们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发展光伏产业。

  杨立友认为,应积极借鉴欧洲成熟太阳能市场的经验来制定以下几方面政策:推出按区域、应用不同而有所区别的太阳能上网电价政策;使太阳能电站的投资回报率在8%至12%左右,形成一定市场机制;新增太阳能电站的电价逐年递减;引导银行对太阳能电站项目大力投资,使银行债务融资可解决85%以上的项目所需资金;制定全国性的太阳能发电并网政策,彻底解决并网难的问题;可以在电价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收入来解决太阳能上网电价所需的资金;对太阳能电站投资免征增值税。

  无锡尚德公司董事长施正荣说,光伏产业发展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主要还是靠政策推动。1994年日本第一个推行太阳能政策,带动日本企业从1994年到2005年的成本下降了50%,后来欧洲也开始政策推动,又造成了太阳能电池的供不应求。所以说,首先是要有政策的支持,才能有市场,有资金,技术也就有人去研究。国家应从能源战略高度尽快明确太阳能开发利用地位,通过启动国内市场来推动技术创新,创造企业升级环境,打造强势光伏产业。

  上网电价问题,是培育和启动国内市场的关键。CSI阿特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瞿晓铧认为,国家应尽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法》的核心条款“上网电价法”。他介绍说,用政策来启动市场最成功的是德国,在《上网电价法》拉动下,德国的光伏市场成为世界最大、发展最快的市场,光伏市场的年安装量已经连续三年为世界之首。虽然德国的法定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已从2004年的每度电54欧分降到了2009年的29欧分,但德国光伏市场依然保持了良好发展的势头,通过用政策启动市场,然后逐步减少政策支持,达到了最终使可再生能源直接进入市场竞争的立法初衷,目前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实施了“上网电价法”,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所采取的启动光伏市场中最有效、最科学的举措。

  原文发布地址:http://news.sohu.com/20090824/n266171510.shtml(经济参考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