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文化消费

【中国经济导报】追问文化消费1万亿

2011-06-24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6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夏季,近期的几部电影热度让炎炎烈日有些甘拜下风之感。

  6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夏季,近期的几部电影热度让炎炎烈日有些甘拜下风之感。《功夫熊猫2》总票房达4.655亿元,业内人士对《建党伟业》票房超过8亿元信心十足。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组织编撰的《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拍卖艺术品30万件,成交23万件,总成交金额589亿元。

  

文化市场中频频有飘红消费传出,而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偏低却是学者和业内人士的普遍共识。《人民日报》曾有学者撰文指出,我国2010年的文化消费为1万亿元,按照国际经验,仍存3亿万元的缺口。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文化消费的统计数据不只为文化产业“负责”,在我国农村文化消费及部分城市的文化消费统计里,教育也在文化消费的统计范围内。

  文化消费统计:剪不断,理还乱

  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启示――依靠内需拉动经济才能形成对国外经济波动的抵抗力。“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将文化产业打造为支柱产业,那么文化消费也必将成为拉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我国部分地区对于文化消费的数据统计却不只针对文化产业的消费情况,而是囊括了更多的精神消费内容。

  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向记者表示,文化消费的定义是能够满足人类精神消费意愿的客观载体的交易。由于精神消费不能单独成为交易物品,所以文化消费实际上是通过依附于特定的消费物品、渠道来达成消费意愿,包括娱乐消费、观光消费、教育消费、艺术消费、文化用品消费等。

  除此之外,我国文化消费统计在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中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文化消费指数就是指文化消费占总收入的比重。文化消费指数越高,说明在经济条件相当的情况下,这个地区或者个人的文化生活越丰富。”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陈建国建议,将文化消费指数作为统计数据纳入国计民生统计范畴,建立文化消费产品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动态监测不同地区文化消费数据,收集文化消费相关数据,分析文化消费对地区居民和谐生活的贡献率,以及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地区居民幸福感的贡献率,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居民幸福感指数,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亚南向记者表示,虽然我国没有对文化消费的专门统计,但是1993年以后,国家统计局根据要求对社会性指标做了较大的补充调整。其中,对文化消费进行了较细分解,在文化教育服务一项中包含进了教育、文化商品、文化服务。王亚南主编的《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即将出版,在其增卷中,王亚南的测算评价体系及思想贯穿全书。他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基础数据,计算出了2009年包括文化、教育消费在内的文化消费总量为11488.8561亿元。王亚南指出,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教育”和“文化”两项的统计是分开的,但是在农村却一直没有分开。

  曾经做过文化消费相关研究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王佳元向记者表示,由于我国文化消费缺少明确数据统计,对产业关联方面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远景目标被定义为支柱性产业,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也将不断完善。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曾表示,“文化部正在积极研究探索是否能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和贫困地区群众发放文化消费券等方式,来提高他们文化消费的支付能力,以此来刺激文化消费,推动产业发展。”

  可以说,文化消费的统计数据存在缺失,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刘扬认为,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来看,任何方面的统计指数都有必要。但是,统计指数都需要相关统计部门运用相关的方法、制度、报表得出。目前,我国的统计数据都有一个报表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报表体系,则需要用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比如,10年一次的人口调查,或者日常统计。但是,这也需要很多人力、物力。“文化产业是对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关注,此项数据统计很重要。”刘扬表示,但是这一过程很繁杂,需要理论依据的支持来确定口径。一些大学的研究机构可以承担起相关的统计工作,但是对国家统计部门来说,短期内很难实现。

  文化消费总量低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与一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成一定的比较关系。蔡灵介绍说,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美国或西欧地区,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而我国的平均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7%左右,沿海重点省份占比超过15%。按照文化消费总支出在GDP占比5%换算的话,我国的文化消费支出应当在3万亿左右,因此,我国文化消费上还存在巨大的缺口。

  王亚南并不认同按照国际经验来推算我国文化消费缺口:“通常我们引用的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于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及社会保障水平不同,照搬国际经验是存在问题的。”

  但是,王亚南通过“我国城乡间达到的均等水平时、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实现了同步时、城乡差距缩小到‘十一五’时期最好水平时、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时”等五种假设,测算出了我国文化消费应该达到的水平。结果仍然显示,我国的文化消费水平严重偏低。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我国文化消费总体上比重偏小,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的文化消费很少。其次,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抑制了文化消费水平。第三,我国长期积累下来的偏好物质消费的消费习惯短期内没有改变。

  事实上,在对多位专家的采访过程中,社会保障体制仍不健全成为被提及最多的原因之一。

  “经济学中把收入和消费之差,叫消费剩余。”王亚南说,消费剩余也可以称为积蓄,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群众必须自我保障,“积蓄”必要的家庭购房基金、子女教育基金、个人养老基金等。正是这些“基金”抑制了消费,尤其是文化消费。

  他将产值增长、总消费增长、积蓄增长等5条数据组成的曲线制作成一张图表。其中,积蓄增长曲线与文化消费的两条曲线走势完全相反,得出的结论即“居民的储蓄越高,文化消费的水平越低。”

  王佳元则表示,过去教育在文化消费中占的比重一直比较高。2005年,出现了大幅的提升。实际上,教育消费挤占了文化消费中的其他项目。而近几年,教育消费的占比有所下降,说明除了教育以外的文化消费项目加强,这意味着文化消费结构的优化。王佳元认为,文化消费结构优化最终应该形成文化消费层次由低向高、由单一向多元的局面。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