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精品 文化

人民日报:精品力作仍很少 文化产品要"以质取胜"

2011-12-13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需求,不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基础工作都是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需求,不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基础工作都是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这既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标志,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文化创作生产中,能否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至关重要。

  马克思当年在论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同一性问题时曾指出,生产和消费每一方都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两者相互依存、互不可缺。具体表现为,生产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更为重要的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使用主体,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就此而言,消费就成为文化创作生产的唯一目的、根本目的,也成为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与此同时,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后完成,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文化产品如何赢得人民大众的关注和亲近,最大可能地被消费和欣赏,实现其价值和意义,进而激活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良性循环呢?

  让人民群众成为创作的表现对象,成为文化篇章的主角,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所从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群众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辉煌业绩,叙百姓事,抒人民情, 这样的创作才会得到人民的激赏。偏离这个中心,自我至上,即便制造了再多的噱头,编造了再离奇古怪的情节,终究会因为距离人民群众太远而断了地气,遭到抛弃。

  历史证明,优秀的文化作品,不是书斋中造出来的,也不是连古缀今“穿越”出来的,而是从生活的深处开掘出来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需要文化工作者重心下移,扎根沃土,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挖掘创作素材,提炼诗情画意。当前,在一些文化工作者中间,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现象是存在的。以精英自居,以文化人自诩,满足于做高来高去漂浮者,不愿或者不屑与普通群众打成一片……凡此种种,导致一些文艺家在创作上出现各种问题,甚至陷入危机:题材单一、创新力不足,反复炒历史题材和经典作品的“冷饭”;细节失真、情节失实,胡编乱造现象时有发生;现场感缺失,艺术敏锐力钝化,作品的感染力、冲击力和穿透力减弱,无法对受众的精神世界发生有效影响。根除上述病灶,破解这些难题,就需要创作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根脉深深地扎进生活中,及时地发现、捕捉可歌可颂、可吟可唱的鲜活素材,予以生动有力地表现。

  目前,文化工作者表现当下生活、处理当代题材的能力还需加强。与以往相比,当今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一些新期待、新要求,文化发展出现了新变化、新趋势。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质量的要求超越了对数量的渴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要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相对落后,可供人民群众选择的作品数量极其有限,甚至出现过8部“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局面。无书可读、无戏可看、无音乐可听,曾经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最主要问题。今天,这种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扭转。以2010年为例,我国公开出版长篇小说超过2000部,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年产量均稳居世界第一。但是,在当前为数巨大的各类文化产品中,真正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如何在保证创作繁荣的基础上,打造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实现由“更多更好”向“更好更多”跨越,是文化创作生产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主动性增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要善于因势利导、“借力发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在精神文化生活中,人民群众更多地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今天,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文化主动性,创造意识、参与意识空前高涨。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近些年来的文化发展进程中,生机最旺、势头最强的,往往是那些具有较高互动性、参与性的文化形态,诸如网络文化、群众文化等等。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者,要顺应这种历史大势,尊重群众的热情和期待,在创作中提高作品可融度,扩大开放性,以更大的智慧激发和呼应人民群众的文化主动性,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到文化共建的洪流中。同时,作为专业的文化工作者,在创作中要善于汲取群众的文化创造,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使群众文化成为专业文化的资源库。“借力发力”,专业文化方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者必须及时准确地把握变化了的生产生活实践,适时而变,与时俱进,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让文化成为激励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引领。

  文化产品与一般产品不同,它是一种精神凝结物,创作生产者投入的是智力劳动,产出的是精神产品。其最大特点是,并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终结,还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情感,润物无声地引领社会的风尚。这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之为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当代中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但是,为人民服务并不等于一味迎合大众口味,更不是简单地为大众煲制“心灵的鸡汤”。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进步的文化创作者,都把高超艺术造诣和高尚价值追求作为人生理想;大凡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都以美的力量和形式揭示和传播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引领人、提升人,使人民群众在文化的熏陶中得到精神的解放和升华,积蓄前进的力量,是为人民服务的应有之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十分频繁,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和冲击着人们既有的传统价值观念,面对快节奏、高密度、变化万千、层出不穷的现实生活,创作者要能够发掘新元素、新思想,还必须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辨析能力和艺术转化能力。值此关头,文艺工作者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地成为社会进步的建设者和推动者,似乎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