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拜泉文化

“拜泉模式” 推动文化建设走上新台阶

2012-03-14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黑龙江省拜泉县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关注民生的长远大计来抓,近年来大力实施“五个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短短几年时间,文化发展就上了新台阶。

  黑龙江省拜泉县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关注民生的长远大计来抓,近年来大力实施“五个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短短几年时间,文化发展就上了新台阶:文化网络健全、文化设施过硬、文化氛围浓郁、文化活动丰富,切实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拜泉模式”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推广。

  以提高认识为先导, 强化“三个意识”

  拜泉县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统一思想,形成了共识,强化了“三个意识”:一是强化政治意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任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规划、意见和办法,完善了推进机制。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明确责任,细化任务,实行目标管理,保证文化惠民工程提速增效。在文化站点建设上,坚持由主要领导亲自抓,从现场定位、样式把关、招标和施工等环节严格监督管理,保证质量。三是强化创新意识。树立新观念,解决新问题,拓展新领域,努力打造文化惠民“拜泉模式”,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文化惠民更具针对性,更具吸引力,更具实效性。

  以站室建设为基础, 健全“三级网络”

  拜泉县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狠抓基础,优化服务,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县共建设了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86个村文化活动室,实现了乡村全覆盖;同时建成文化示范村60个、文化大院360个、农家书屋147个、休闲广场55个。

  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该县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大楼,新增文化馆办公面积536平方米,对影剧院重新进行了设计维修,建设了1800余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850平方米的金太阳篮球俱乐部,还建成了文化信息网站。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拜泉县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全部实行“六统一”(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面积、统一结构样式、统一招标投标、统一装修配置、统一检查验收),在配置上做到“一场三室”(有一个可容纳100人以上的小剧场、一个图书报刊阅览室、一个文体活动室、一个多功能室),确保功能齐全,发挥作用。

  在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中,该县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六位一体”村活动室联建,结合中心村建设新建,结合教育布局调整旧校舍修建,结合闲置房舍扩建,建设了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村级文化活动室,并且配置上做到了“四个必须”(必须有一个农家书屋、必须有一个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点、必须有5件以上音乐器材、必须有一处2500平方米以上的休闲广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以机构设置为核心, 组建“三支队伍”

  为强化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2001年党政机构改革时,拜泉县把文化体育工作从教育局分离出来,成立了文体局,并单独设立了文体党委。2010年11月文化体育局与广播电视局合并,成立了文化广电体育局,下设图书馆、文化馆等6个事业单位。此外,2008年底全面恢复了乡镇文化站机构设置,该县配备了专职站长和工作人员,并对他们全部进行了培训,提升业务能力。

  注重加强文化团体建设。该县建成各类群众文化团体16个,组建了文化辅导员、文化协管员和文化志愿者3支文化队伍。每年举办乡镇文艺汇演时,文化辅导员住在乡镇进行现场指导,切实提升了演出节目的档次和水平。此外,每个村设置了一名文化协管员,负责沟通联系、管理文化活动室、组织文化活动等。该县还发展了一批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组成文化志愿者队伍,积极投身文化事业,推动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目前,拜泉县文化志愿者已发展到500余人。

  以全民参与为目的, 开展“三大活动”

  立足宣传拜泉,开展精品文化创作活动。拜泉县充分发挥文化创作人才的作用,深度挖掘乡土文化精髓,创作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获得了国家、省、市级多个奖项。2008年以纠正林权为题材创作的短剧《民心》在省、市反腐倡廉文艺调演中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一等奖。单出头《春风化雨》在全省第三届戏曲曲艺调演中荣获金奖,并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了在江苏苏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2010年单出头《春风化雨》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曲艺类群星奖,龙江说唱《奶奶探路》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单出头《春风化雨》和龙江说唱《奶奶探路》还在2010年6月在北京由文化部、农业部共同主办的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的专场演出中荣获“金粹奖”。

  立足服务群众,开展百姓文化普及活动。该县大力发展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积极组织开展节庆文艺汇演、少儿艺术大赛、农民艺术汇演、京剧票友赛、周末大舞台、秧歌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艺活动。以龙泉镇卫星村刘征富农民文艺演出队、富强镇文明村张喜清文艺表演队、丰产乡威风锣鼓队和县夕阳红老年秧歌队、泉花艺术团、560艺术团、海韵艺术团、社区艺术团、京评剧艺术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群众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县乡村屯,激发了当地群众文化的发展活力。同时,该县充分发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主体作用,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拜泉县投资5000余万元,已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村无线数字电视县,城乡数字电视用户已发展到8.9万户,当地群众可收看近百套数字电视节目。该县还经常性开展以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为主题的 “三送工程”,每年向农民赠送图书1.5万册,送戏180余场,送电影2000余场。

  立足可持续发展,开展生态文化展示活动。拜泉县依托生态优势,强力打造生态文化,积极开发以仙洞山野生梅花鹿自然保护区、五岭峰生态旅游度假区和“一城、二园、三地、四环、五线”生态旅游百里廊道为主的生态旅游项目。目前仙洞山野生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已通过省级立项。同时,该县还建立了中国生态学会东北循环经济与生态工程研究中心,设置了生态文化展厅,展示拜泉县的生态文化发展成果,使人们在参观生态建设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时,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意识。

  以政府投入为重点, 提供“三个保障”

  提供组织保障。县乡村逐级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组,每年召开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文化工作专项会议进行文化工作的重点安排和部署;健全完善了工作机制,对重点工作任务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限,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到位;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全县工作目标予以考核,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提供资金保障。建立了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采取“向上请一点、政府投一点、企业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等办法,进行资金整合使用。县财政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1%用于文化事业建设,并积极开展乡村自筹,通过乡村自有资金投入、林木采伐变现、机动地发包收入、“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形式,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足额到位。推行了资金预付机制,在有些建设项目资金暂不到位的情况下,县财政预先垫付,确保工程如期开工建设。几年来,相继投入资金45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县级自投资金3300余万元。同时,每年投入90万元用于对送书、送戏、送电影等公益性文化项目实行政府采购。

  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了文化工作定期研究、联席会议、重大文化事项督办等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并经常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重大疑难问题召开现场办公会当场予以解决;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为重点督办事项,对文化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文化活动实行县级领导包保责任制,跟踪问效,一抓到底,使文化建设的“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