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文化 艺术 百姓

文化艺术正向寻常百姓全面回归

2012-08-15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文化惠民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是让全国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举措。文化惠民,投入向基层倾斜,体现的是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的精神核心。文化共建共享,必将促进文化走向更大的繁荣。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把发展文化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推动更多的资源投向基层、更多的服务延伸到基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实现文化共建共享。

  把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当成民生大事来抓,是近年文化建设领域的新成就。

  以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工程为代表,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文化实惠。截至2012年初,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正向“户户通”目标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经过十年建设,已在省级实现百分百覆盖,县级和村级覆盖率达到99%;2011年底,全国农村放映影片812.3万场,观众17.53亿人次,超额完成年度公益放映目标任务;已建成农家书屋50多万家,覆盖全国84%的行政村。

  投入向基层倾斜

  文化惠民工程的目标是实现广覆盖、高效率和均等化,向基层倾斜、向中西部农村和少数民族等地区倾斜成为重要原则。

  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保障了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例如,为保障全国2亿多农民工的文化权益,2011年文化部联合国务院农民工办、全国总工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提出把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连续实施“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通过内地5省区和边疆地区“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的对口交流活动,构建起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的新平台等。据统计,2011年,县及县以下文化机构文化事业费187.12亿元,占47.7%,比重比2007年提高了19.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108.59亿元,占全国的27.7%,比重比2007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

  服务朝高效迈进

  “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到2020年的目标则是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于群说,不要小看一词之差。从“网络”到“体系”,表面看是从偏重“硬件”到“软硬件”兼顾的调整,本质上是运营理念乃至监管理念的转变。

  近年来,文化惠民工程更注重整合文化服务资源。最有代表性的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将农家书屋、文艺活动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集于一身,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是我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2007年至2011年,中央累计投入资金133.72亿元,其中乡镇文化站建设资金39.48亿元。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已经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2.24万个,占整个项目规划总数的94%。2011年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组织文艺活动32.6万次,比2006年增长20%,培训人次1232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230%。

  方式应时代而变

  互联网时代,文化需求更加强调个性与互动。因此,借助科技力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群众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选择。

  2011年,在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工程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全面实施。工程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中心、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为通道,以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为终端,向全国公众提供多层次、多样性、专业化的数字文化服务。2011年,黑龙江、吉林、福建、新疆、贵州分别启动了推广工程。今年春节期间,国家图书馆联合5省区图书馆,利用推广工程建设成果,开展“网络书香过大年”活动,并开通了推广工程网站,读者可利用网站跨区域方便获取数字资源。

  文化艺术正面向寻常百姓全面回归

  从艺术品收藏、文学创作,到视频制作、情景演出,越来越多的文化爱好者加入“半专业”队伍。农民工作家、草根歌手等新名词不断出现,提醒我们时代在变化。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变化已经推动文化惠民工作理念的转变。很多地方在送文化过程中更多地强调服务意识,让群众唱主角、挑大梁。

  新中国成立以来,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优秀文化作品,没有一个不是深深扎根于基层。有的直接改编自民间故事,有的大量吸取了民间艺术元素等。正因为如此,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总是需要到基层去体验、去采风。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是一个文化生产者反省自身、下基层接地气的好机会。

  不断演变的文化需求推动群众创造出新的文化样式,再由专业人士进行精炼和升华,这是已被数千年历史证明的文化生产规律。带着“接地气”的心态去“送文化”,通过“接地气”把文化作品真正送入人心,不仅关系着文化民生,也关系着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树高千尺根必深,没有基层的营养供应,没有基层的认可与传承,不会有伟大的作品,更不会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影响力。只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盈着文化元素,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才会真正生生不息、如泉自涌。

  文化惠民是“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是让全国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举措。文化惠民,投入向基层倾斜,体现的是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文化建设依靠人民的精神核心。文化共建共享,必将促进文化走向更大的繁荣。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