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山东 文化强省

山东:文化强省见“力道”

2012-08-20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文化资源大省如何加快建成文化强省?山东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全省文化产业增速连续多年达20%以上;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跨入“两千亿元俱乐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山东正在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快步迈进。

  文化资源大省如何加快建成文化强省?山东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全省文化产业增速连续多年达20%以上;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跨入“两千亿元俱乐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山东正在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快步迈进。

  巨大的发展变化给人这样的启示:文化体制惟有改革才有出路,文化产业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文化事业惟有惠民才有活力。

  改革领航——370多家文化单位完成“转身”

  早在2003年,山东省就被确定为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2007年6月,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成为全国最早提出“文化强省”战略的省份之一。

  “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但还不是文化强省,实现由大到强新的历史跨越,是现阶段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2010年7月召开的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上,省委书记姜异康强调,“要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工作,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那样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山东省委又对文化强省建设勾画了鼓舞人心的新蓝图。

  山东的文化改革之路并不平坦。

  山东文化资源丰厚,儒家文化源远流长。然而,在缺乏改革大氛围的时期,传统文化反而成为前行的包袱,加之“事业体制依赖”心理和“市场恐惧症”,文化大省的破冰之举来之不易。

  早改早得益。各级宣传和文化部门去除观念桎梏,破除体制藩篱,不搞形式主义,真转真改真见成效。

  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是重中之重。山东注重顶层设计,推进全省出版发行、电影发行放映、影视制作等改制。2008年年底,集合多家优质资源的山东影视集团挂牌成立,使山东成为重要的电视剧生产销售基地,打响了“鲁剧”品牌。截至目前,共有370多家文化单位完成“转身”。

  资源整合成为新闻单位改革的着力点。大众报业集团组建齐鲁传媒集团,并以资本和产权为纽带,逐步整合地方党报和其他非时政类报刊资源,打造大型报业传媒品牌。全省广电系统完成“局台分开,管办分离”和电台、电视台“两台合一”,推动整合省级广电资源,基本完成全省有线网络整合,发展用户近2000万户,成为全国第一大网。

  山东文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今年,山东省和济南、青岛等10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政策保障到位,改革水到渠成。山东省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30多个政策性文件,在人员安置、财政税收、土地使用、信用贷款等方面为文化改革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各级财政设立了总额近6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其中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7000万元增加到2亿元。

  项目带动——150个文化园区基地建成或在建

  迅速刷新的数字,是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有力注脚: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50亿元,2009年突破千亿元,2011年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

  2010年,山东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逐步成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进转型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2011年11月,山东省在北京成功举办了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共推介236个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总额1304亿元。项目带动造就了一批骨干企业、大型产业园区。目前,山东省建成或在建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及基地150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3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近百个。

  山东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跨入“两千亿元俱乐部”。第四代高科技文化主题公园——泰山方特欢乐世界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中华泰山·封禅大典》,让游客真正“一览众山小”,实现了文化、科技、产业的高度融合。

  伴随着文化市场主体的不断壮大,一系列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品牌叫响全国,成为传播齐鲁文化、提升山东“软实力”的“硬牌子”。

  “鲁剧”享誉全国。《闯关东》、《南下》、《沂蒙六姐妹》等电视剧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新版《水浒》好评一片,其大部分镜头取自鲁西南东平县的水浒影视城,眼下“平时打理农田、抽空去当演员”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新路。

  鲁报、鲁版图书影响力与日俱增。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连续多年上榜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榜。《老照片》创造了中国图文互动图书的发行量之最;《笑猫日记》系列图书总销量突破1100万册。民营书业发展迅猛,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

  服务民生——完善城乡网络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改革发展的10年,也是群众共建共享的10年。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同时,山东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文化“大餐”。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在文登市,投资3.1亿元的多功能综合文化中心就建在市政府办公大楼旁边,市领导常到文化中心串门、聊天,倾听民意。在烟台市,为了能让更多的百姓走进大剧院,欣赏世界一流的演出,市财政每年补贴剧院1500万元,使票价平均降幅超过50%,把这里变成市民享受得起的“美育园地”。

  文化惠民工程遍布齐鲁大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建设、乡村少年宫建设等工程,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山东农村的文化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说:“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山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诸城市完善全市208个农村社区的电子阅览室、图书报刊室、文化娱乐多功能厅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两公里服务圈”。农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贴心服务。

  群众的积极参与,让基层文化舞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邹平县文化馆馆长刘希华组织打造了“百姓演、演百姓;百姓唱、唱百姓”的“百姓舞台幸福歌”节目,受到群众热烈欢迎。“我们就是要为基层老百姓打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大家参与演出,分享快乐!”刘希华说。

  经过多年建设,山东138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建成,农家书屋建成近6万家,农村文化大院达到5.3万个;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博物馆分别达到153个、158个、121个。去年,全省预算内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达到91.8亿元,增长24%;广播电视在提前实现“村村通”基础上积极推进“户户通”,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