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文化 资源 产业 奠定基础

关于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政策建议

2012-08-24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文化产业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创新驱动型的战略性新经济业态,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善加利用和不断创造而循环增值,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益和广泛的经济辐射作用。

  ——对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案例分析

  文化产业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创新驱动型的战略性新经济业态,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善加利用和不断创造而循环增值,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益和广泛的经济辐射作用。近年来,铜川市耀州区积极实施文化兴耀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现已经成为耀州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强大“引擎”。

  文化资源丰富厚重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

  耀州不仅拥有 18处国家和省、市各级重点保护文物古迹,而且还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革命圣地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耀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药王”孙思邈、书法家柳公权、宋代山水画家范宽、史学家傅玄、令狐德 的故里。拥有 18处国家和省、市各级重点保护文物古迹,是陕西的文物旅游大区之一。境内有佛教圣地大香山、孙思邈隐居地药王山、国家级文物古迹文庙、神德塔、柳公权墓、药王故里、耀州窑及唐三彩遗址等文物古迹。耀州还是革命圣地,上世纪30年代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在这里开创了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

  通过资源保护、整合和开发,目前耀州区已形成了以药王山、药王故里为主的医药文化游,以香山、广福庵为主的佛教文化游,以耀州窑为中心的耀瓷文化游,以玉门川、锦阳湖生态园为主的自然风光游,以照金革命根据地和耀州烈士陵园为主的革命旧址红色游,以城区文庙、宋塔和古民宅为主的耀州风情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格局。

  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关中城市经济区的深化发展、西安行政中心北迁和铜川市行政中心南迁至铜川新区,耀州区的旅游文化被提到更高的位置,旅游区位优势和文化丰富厚重优势亦是更加明显,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耀州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做法与成效

  耀州区采取以产业带动文化、重视和加强对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调规划先行和系统设计、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重视和加强对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高度重视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普查、申报及保护力度。耀州区境内共有各类文物点495处,其中古遗址216处,古墓葬102个,古建筑74处,石刻及石窟寺21座,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80处,其他2处。通过系统保护工程,使全区列入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

  ——强调规划先行和系统设计的统领作用

  当前,我国大多数县市尚未完成本县市的文化产业规划工作,还没有把本县市的文化产业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而耀州区则在几年前就启动了文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于 2011年正式实施《“文化兴耀”战略实施规划》。对本区文化资源存量、投融资条件、人力资源存量、产品特色、国家政策环境,本地消费群购买力、产业集群化、产品研发能力进行了评估研究论证,形成了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意义的理性共识,对区内文化产业进行科学谋划和定位,很好地发挥了规划先行和统领作用。

  ——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耀州区现有9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78个行政村,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4个文化文物事业单位, 电影公司 ?穴宣传文化中心?雪、华原演艺中心2个转制单位。12个乡镇?穴街道?雪综合文化站,99个村级文化室,12个社区文化室,86个农家书屋,110支文艺团队,约5000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在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推行“城市一周一场免费电影、一月一次综合演出;开展农村一月一村一场免费电影、一乡一场文艺演出”活动,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发现培养耀州区文艺人才和文艺骨干,壮大文艺队伍。

  ——以产业带动作为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

  耀州区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对文化持续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创作了秦腔剧《桃花岭》等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目,完成了电视连续剧《香山奇缘》的拍摄。截至2011年底,耀州区文化市场共有经营单位86家,从业人员313人,固定资产1835万元,形成了以娱乐、书刊、音像、演出、影视、网络传媒、广告装潢、打字复印、艺术培训为主的九大市场框架,文化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正在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耀州区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耀州区文化产业面临着规模小、效益不佳、产业品牌影响力不足、管理人员文化水平偏低、不善经营、没有形成优势产业、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群众参与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耀州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规模普遍偏小,效益不佳,产业品牌影响力不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薄弱,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支柱产业和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管理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意识不强,缺乏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运营人才;受区域经济总体水平的制约,本地文化消费市场规模较小,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制约较大等问题。

  与耀州相似,我国大多数县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较小,在这些县区中,文化产业发展普遍存在下列共性问题:文化产业城乡二元格局明显;产业组织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关联度弱;产业发展仍处在自发性状态,布局分散,组织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不能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链不长,经济效益差;普遍存在着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短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文化经营创意性人才短缺;财力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有价值的项目少, 品牌知名度不高;文化消费水平低,市场容量有限;资源开发能力弱,资源综合利用不足,开发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整合,资源优势还不能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

  大力发展县域文化事业的政策建议

  要把文化产业发展同规划、创新、统筹、辐射、改革、培育、政策支持有机结合起来,使其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总结耀州区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其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制约因素,值得同类型城市借鉴参考,并因地制宜地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

  ——把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放到优先位置

  在对文化资源存量、投融资条件、人力资源存量、产品特色、国家政策环境,以及本地产业集群化、产品研发能力等进行评估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合理定位本地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明确产业格局,合理选点定位、精心选择主导产业、明确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重点。在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根据本地文化产业的特点,制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政策在调整当地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积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多数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依托当地历史传统文化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积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体系。做好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将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新媒体相融合,系统有效地开展文化营销,强化当地特色文化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亲和力和吸引力。对于各类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创新,扶持创作一批艺术形式多样的文艺创作精品力作,建立专业化、社会化、长效化的文化精品资助与推广机制,努力实现文化精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提供公益性均等文化服务为目标,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集文化展示、文艺演出、群众公益文化活动、文化艺术培训、民间艺术品创作营销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重点加强农村书屋建设,普及宽带网络、闭路电视,重点为农民提供生态农业、果树栽培、中草药养殖等致富信息。另一方面,统筹城乡资源,形成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统筹城区、街道、乡镇、农村文化人才与文化资源,充分运用以工带农、以城促乡的发展机制,建立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互为供给的长效模式,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进乡村文化站建设与乡镇特色资源对接,使群众文化生活与文化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充分发挥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带动辐射作用

  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文化建设丰富和提升旅游业的内涵,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衍生项目与产品,实现大文化大旅游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聚集效应,带动一、二产业发展,如生态农业和具有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的特色产品制造业。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对于那些具有较强特色和独特工艺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集体商标注册保护,由专业团队对其进行品牌化管理和项目化开发,实现在国家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上市,推广特色文化品牌,吸引战略资本的投资,创新文化(300336)金融手段,保护发展特色文化资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业、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履行政策协调、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建立健全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管体系,加强对文化资产和经营收益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管办分离、政企分离”,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建立与市场接轨的体制机制,切实解决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积极推进文艺院团改革,提高专业文艺院团服务百姓、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

  ——完善文化人才发现与培育机制

  加快完善人才发现、吸纳、借用、储备、培育与选用的系统化文化人才资源整合机制。建立基层文艺人才储备信息库,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办法引进或培育一批在文化艺术创新、文化管理运营等方面的骨干人才。发掘基层文化人才,建立基层文化队伍。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构建吸引文化人才的平台,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入股、项目聘任等多种方式集聚文化人才。对发展文化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构建激励基层文化人才发展的奖励机制,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采取激励机制, 留住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农村人口,为文化资源项目的开发、经营提供人才支撑。

  ——发挥公共财政功能,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落实对文化改革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营与市场化开发。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以贷款贴息、扶优扶强、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产业研究、开发,给予资金扶持。重点扶持和奖励重大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扶持和补助民间文化艺术研究。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政府采购,采取基于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菜单式配送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