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铁岭 地方特色 文化产业

铁岭文化发展打出漂亮“组合拳”

2013-03-19 中国文化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被称作“生产快乐的地方”铁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红学文化之乡、小品艺术之乡、体育冠军之乡、手指画工笔画之乡等美誉。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被称作“生产快乐的地方”铁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红学文化之乡、小品艺术之乡、体育冠军之乡、手指画工笔画之乡等美誉。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铁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做大文化产业,提升发展动力,近年来,铁岭接连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冲破束缚释放文化发展原动力

  本着“刚性改革、柔性操作、积极稳妥、为民惠民”原则,着眼于实现文化管理由重复多头向统一高效转变,2010年,铁岭市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大幕。

  事实上,作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文化体制综合改革城市,早在2008年,铁岭就率先完成了与省级媒体的战略合作。与此同时,合并地方广播、电视成立广播电视台,将原广播电影电视局下属的广播电视报划归广播电视台,实现了广播、电视和报纸“三位一体”,广告经营与宣传业务的分离。

  为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铁岭市打破传统条条框框,将原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合并,成立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随后,又开始整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扫黄打非”执法队伍,组建了铁岭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各县(市)区也通过改革合并、组建相应机构,理顺了文化行政管理体制。

  如果说对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为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那么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则彻底激活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其中,开原大戏院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开原文化宫转企后,注册成立了私营文化企业开原大戏院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又成功收购了原铁岭市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铁岭红旗剧场,不仅一举解决了职工工资、福利拖欠及剧场债务等系列问题,上演了“蛇吞象”好戏,且当年即实现营业收入超千万元,近年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是连年攀升。

  实施文化体制改革,铁岭先后对6家新华书店、5家艺术剧团、5家电影公司、3家电影院、1家报社印刷厂全部进行了转企改制。而通过积极稳妥的改革,这20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涉及的1092名干部职工,也收到了留者安心、退者满意、新人努力的良好效果。改革旧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使文化市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铁岭开始正式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力。

  整合资源构建文化产业“航母”

  政府以购买文化服务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方式,鼓励转制后的文化企业进行整合重组。2011年,分别注册1000万元成立的铁岭文化艺术演艺集团和铁岭文化产业集团共同揭牌,标志铁岭在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同时,在演艺资源整合和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打造文化产业“航母”,《铁岭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随后出台。纲要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四条产业链”:大型节会产业链、特色娱乐演出产业链、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书画创作产业链。

  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几年来,铁岭已成功举办了国际民间艺术节、“铁岭明月圆、中华一家亲”晚会、“欢乐中国行”走进开原、铁岭县大甸子羊汤文化旅游节、银州区美食文化节等系列节会活动。节会产业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年创经济效益超亿元。目前,总投资25亿美元的奥特莱斯现代服务产业已登陆铁岭,将成为大型节会产业链的又一重要载体。

  在成功打造“二人转”特色文化产业、形成“到铁岭看原汁原味的绿色二人转”的品牌效应后,铁岭市还倾力支持两大文化产业集团拓展外地演出市场,繁荣本地演出市场,鼓励龙泉山庄、莲花山庄、枫树沟、调兵山蒸汽机车博览园等影视基地进军娱乐演出产业。其中,调兵山市凭借独领风骚的蒸汽机车,吸引了《红色追缉令》、《闯关东》系列剧和《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交叉口》、《建国大业》、《额吉》、《铁流1949》、《沈阳1949》、《一路惊心》、《一代宗师》、《东方》等影视剧组纷纷前来取景拍摄。

  铁岭的手指画、工笔画堪称全国一绝,目前已形成一支由200余名工笔画家、手指画家组成的创作团队,有中国书协会员30名,300余人(次)在全国大展中参展获奖。为发展书画创作产业链,继成立铁岭指画院和工笔画院后,该市又建设了昌图县画家村、清河区作家村,不断加大艺术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今年,铁岭市还将举办“魏燮均杯”书法展和“高其佩杯”美术展,目前书画界人士进入参展主题、形式讨论和创作当中。

  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展会文化,铁岭结合特色资源,现已将目光瞄准以农机商贸展洽、榛子节、车文化博览会为代表的商务展会,以全国体育舞蹈邀请赛为代表的体育展会,以中国·铁岭国际民间艺术节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展会等六大展会产业。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创新性定位,让展会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文化大餐,将重大展会活动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重头戏,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展示和发展平台,在创新节会品牌中培育群众文化品牌,激发群众性文化活动走向产业化等,铁岭的思路十分明晰。

  创新管理助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铁岭市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文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文化产业目标考核机制、文化产业督导检查机制、文化产业专门机构工作制和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大大推动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据介绍,文化体制改革一开始,铁岭即将县(市)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全市党政目标考核。考核分值定为17分,内容涉及六大方面: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做到组织领导落实,人员编制落实;认真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达到3%;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投入增幅达到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按要求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任务,事业发展,职工满意,无上访;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全面实施文化产业“四个一”工程。2012年,铁岭市委宣传部根据工作需要,再次把考核分值调整为23分,将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工作也纳入到考核内容之中。

  为加强督导检查,铁岭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文化产业办、文广局,采取听取汇报、进行实地考察和座谈讨论的方式,每半年都要对纳入目标考核的两项工作开展一次督察指导。这一工作机制有力保证了文化改革与发展工作持续有序,常抓不懈。

  建立文化产业专门机构,保证文化改革与发展工作责任到位、任务到人。目前,铁岭8个县(市)区都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办公室,充实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专职领导干部,有力推进了文化改革与发展工作。

  2011年底,铁岭市文化产业办与市统计局联合召开全市文化统计工作暨文化产业统计培训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铁岭市文化产业统计实施方案》,对各县(市)区委宣传部、统计局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方案从统计范围、组织领导、统计体系等七方面做出了细致安排。目前,该统计体系已经开始运转。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铁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已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2012年,铁岭共举行各类大型文化活动270余场,参与人数达340万人次。按照《铁岭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底,该市要建成2个拥有不低于30家相关文化企业的产业基地,基地至少要引进5家国内乃至国际行业龙头文化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全面开展业务、资本战略合作,并至少引进50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资金。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